The Project Gutenberg eBook of 文中子中說

This ebook is for the use of anyone anywhere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most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 at no cost and with almost no restrictions whatsoever. You may copy it, give it away or re-use it under the terms of the Project Gutenberg License included with this ebook or online at www.gutenberg.org. If you are not located in the United States, you will have to check the laws of the country where you are located before using this eBook.

Title: 文中子中說

Author: Tong Wang

Editor: Yun Wu Wang

Release date: November 18, 2008 [eBook #27291]
Most recently updated: January 4, 2021

Language: Chinese

*** START OF THE PROJECT GUTENBERG EBOOK 文中子中說 ***

Produced by Yung Ting Chang

阮逸<文中子中說>序

  周公,聖人之治者也,後王不能舉,則仲尼述之,而周公之道明。仲尼,聖 人之備者也,後儒不能達,則孟軻尊之,而仲尼之道明。文中子,聖人之修者也, 孟軻之徒歟,非諸子流矣。蓋萬章、公孫醜不能極師之奧,盡錄其言,故孟氏章 句略而多闕。房、杜諸公不能臻師之美,大宣其教,故王氏“續經”抑而不振。   《中說》者,子之門人對問之書也,薛收、姚義集而名之。唐太宗貞觀初, 精修治具,文經武略,高出近古。若房、杜、李、魏、二溫、王、陳輩,迭為將 相,實永三百年之業,斯門人之功過半矣。貞觀二年,御史大夫杜淹,始序《中 說》及《文中子世家》,未及進用,為長孫無忌所抑,而淹尋卒。故王氏經書, 散在諸孤之家,代莫得聞焉。二十三年,太宗沒,子之門人盡矣。惟福畤兄弟, 傳授《中說》于仲父凝,始為十卷。今世所傳本,文多殘缺,誤以杜淹所撰《世 家》為《中說》之序。又福畤于仲父凝得《關子明傳》,凝因言關氏蔔筮之驗, 且記房、魏與太宗論道之美,亦非《中說》後序也。蓋同藏緗帙,卷目相亂,遂 誤為序焉。   逸家藏古編,尤得精備,亦列十篇,實無二序。以意詳測,《文中子世家》 乃杜淹授與尚書陳叔達,編諸《隋書》而亡矣。關子明事,具于裴晞《先賢傳》, 今亦無存。故王氏諸孤,痛其將墜也,因附於《中說》兩間,且曰“同志淪殂, 帝閽悠邈。文中子之教,鬱而不行。籲!可悲矣”。此有以知杜淹見抑,而“續 經”不傳;諸王自悲,而遺事必錄。後人責房、魏不能揚師之道,亦有由焉。   夫道之深者,固當年不能窮;功之遠者,必異代而後顯。方當聖時,人文復 古,則周、孔至治大備,得以隆之。昔荀卿、揚雄二書,尚有韓愈、柳宗元刪定, 李軌、楊倞注釋,況文中子非荀、揚比也,豈學者不能伸之乎?是用覃研蘊奧, 引質同異,為之注解,以翼斯文。   夫前聖為後聖之備,古文乃今文之修,未有離聖而異驅,捐古而近習,而能 格於治者也。皇宋禦天下,尊儒尚文,道大淳矣;修王削霸,政無雜矣;抑又跨 唐之盛,而使文中之徒遇焉。彼韓愈氏力排異端,儒之功者也,故稱孟子能拒楊、 墨,而功不在禹下。孟軻氏,儒之道者也,故稱顏回,謂與禹、稷同道。愈不稱 文中子,其先功而後道歟?猶文中子不稱孟軻,道存而功在其中矣。唐末司空圖 嗟功廢道衰,乃明文中子聖矣。五季經亂,逮乎削平,則柳仲塗宗之于前,孫漢 公廣之於後,皆雲聖人也。然未及盛行其教。   噫!知天之高,必辯其所以高也。子之道其天乎?天道則簡而功密矣。門人 對問,如日星麗焉,雖環周萬變,不出乎天中。今推策揆影,庶仿佛其端乎?大 哉。中之為義!在《易》為二五,在《春秋》為權衡,在《書》為皇極,在《禮》 為中庸。謂乎無形,非中也;謂乎有象,非中也。上不蕩於虛無,下不局於器用; 惟變所適,惟義所在;此中之大略也。《中說》者,如是而已。李靖問聖人之道, 子曰:“無所由,亦不至於彼。”又問彼之說,曰:“彼,道之方也,必也。無 至乎?”魏徵問聖人憂疑,子曰:“天下皆憂疑,吾獨不憂疑乎?”退謂董常曰: “樂天知命,吾何憂?窮理盡性,吾何疑?”舉是深趣,可以類知焉。或有執文 昧理,以模範《論語》為病,此皮膚之見,非心解也。   逸才微志勤,曷究其極!中存疑闕,庸俟後賢。仍其舊篇,分為十卷。謹序

卷一:王道篇卷二:天地篇 卷三:事君篇 卷四:周公篇 卷五:問易篇 卷六: 禮樂篇 卷七:述史篇 卷八:魏相篇 卷九:立命篇 卷十:關朗篇

附錄:敘篇 文中子世家 錄唐太宗與房魏論禮樂事 東皋子答陳尚書書錄 關子明 事 王氏家書雜錄

卷一  王道篇

  文中子曰:“甚矣!王道難行也。吾家頃銅川六世矣,未嘗不篤於斯,然亦 未嘗得宣其用,退而鹹有述焉,則以志其道也。”蓋先生之述,曰《時變論》六 篇,其言化俗推移之理竭矣。江州府君之述,曰《五經決錄》五篇,其言聖賢制 述之意備矣。晉陽穆公之述,曰《政大論》八篇,其言帝王之道著矣。同州府君 之述,曰《政小論》八篇,其言王霸之業盡矣。安康獻公之述,曰《皇極讜義》 九篇,其言三才之去就深矣。銅川府君之述,曰《興衰要論》七篇,其言六代之 得失明矣。余小子獲睹成訓,勤九載矣。服先人之義,稽仲尼之心,天人之事, 帝王之道,昭昭乎!   子謂董常曰:“吾欲修《元經》,稽諸史論,不足征也,吾得《皇極讜義》 焉。吾欲續《詩》,考諸集記,不足征也,吾得《時變論》焉。吾欲續《書》,按 諸載錄,不足征也,吾得《政大論》焉。”董常曰:“夫子之得,蓋其志焉。” 子曰:“然。”   子謂薛收曰:“昔聖人述史三焉:其述《書》也,帝王之製備矣,故索焉而 皆獲;其述《詩》也,興衰之由顯,故究焉而皆得;其述《春秋》也,邪正之跡 明,故考焉而皆當。此三者,同出於史而不可雜也。故聖人分焉。”   文中子曰:“吾視遷、固而下,述作何其紛紛乎!帝王之道,其暗而不明乎? 天人之意,其否而不交乎?制理者參而不一乎?陳事者亂而無緒乎?”   子不豫,聞江都有變,泫然而興曰:“生民厭亂久矣,天其或者將啟堯、舜 之運,吾不與焉,命也。”   文中子曰:“道之不勝時久矣,吾將若之何?”董常曰:“夫子自秦歸晉, 宅居汾陽,然後三才五常,各得其所。”   薛收曰:“敢問《續書》之始于漢,何也?”子曰:“六國之弊,亡秦之酷, 吾不忍聞也,又焉取皇綱乎?漢之統天下也,其除殘穢,與民更始,而興其視聽 乎?”薛收曰:“敢問《續詩》之備六代,何也?”子曰:“其以仲尼《三百》 始終于周乎?”收曰:“然。”子曰:“余安敢望仲尼!然至興衰之際,未嘗不 再三焉。故具六代始終,所以告也。”   文中子曰:“天下無賞罰三百載矣,《元經》可得不興乎?”薛收曰:“始 于晉惠,何也?”子曰:“昔者明王在上,賞罰其有差乎?《元經》褒貶,所以 代賞罰者也。其以天下無主,而賞罰不明乎?”薛收曰:“然則《春秋》之始周 平、魯隱,其志亦若斯乎?”子曰:“其然乎?而人莫之知也。”薛收曰:“今 乃知天下之治,聖人斯在上矣;天下之亂,聖人斯在下矣。聖人達而賞罰行,聖 人窮而褒貶作。皇極所以複建,而斯文不喪也。不其深乎?”再拜而出,以告董 生。董生曰: “仲尼沒而文在茲乎?”   文中子曰:“卓哉,周、孔之道!其神之所為乎?順之則吉,逆之則凶。”   子述《元經》皇始之事,歎焉。門人未達,叔恬曰:“夫子之歎,蓋歎命矣。 《書》雲:天命不于常,惟歸乃有德。戎狄之德,黎民懷之,三才其舍諸?”子 聞之曰:“凝,爾知命哉!”   子在長安,楊素、蘇夔、李德林皆請見。子與之言,歸而有憂色。門人問子, 子曰:“素與吾言終日,言政而不及化。夔與吾言終日,言聲而不及雅。德林與 吾言終日,言文而不及理。”門人曰:“然則何憂?”子曰:“非爾所知也。二 三子皆朝之預議者也,今言政而不及化,是天下無禮也;言聲而不及雅;是天下 無樂也;言文而不及理,是天下無文也。王道從何而興乎?吾所以憂也。”門人 退。子援琴鼓《蕩》之什,門人皆沾襟焉。   子曰:“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畏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稽德則 遠。”   賈瓊習《書》至《桓榮之命》,曰:“洋洋乎!光明之業。天實監爾,能不 以揖讓終乎!”   繁師玄將著《北齊錄》,以告子。子曰:“無苟作也。”   越公以《食經》遺子,子不受。曰:“羹藜含糗,無所用也。”答之以《酒 誥》及《洪範》“三德”。   子曰:“小人不激不勵,不見利不勸。”   靖君亮問辱。子曰:“言不中,行不謹,辱也。”   子曰:“化至九變,王道其明乎?故樂至九變,而淳氣洽矣。”裴晞曰:“何 謂也?”子曰:“夫樂,象成者也。象成莫大於形,而流于聲,王化始終所可見 也。故《韶》之成也,虞氏之恩被動植矣,烏鵲之巢,可俯而窺也,鳳皇何為而 藏乎?”   子曰:“封禪之費,非古也,徒以誇天下,其秦、漢之侈心乎?”   子曰:“易樂者必多哀,輕施者必好奪。”   子曰:“無赦之國,其刑必平;多斂之國,其財必削。”   子曰:“廉者常樂無求,貪者常憂不足。”   子曰:“杜如晦若逢其明王,于萬民其猶天乎?”董常、房元齡、賈瓊問曰: “何謂也?”子曰:“春生之,夏長之,秋成之,冬斂之。父得其為父,子得其 為子,君得其為君,臣得其為臣,萬類鹹宜。百姓日用而不知者,杜氏之任,不 謂其猶天乎?吾察之久矣,目光惚然,心神忽然。此其識時運者,憂不逢真主以 然哉!”   叔恬曰:“舜一歲而巡五嶽,國不費而民不勞,何也?”子曰:“無他,道 也。兵衛少而徵求寡也。”   子曰:“王國之有風,天子與諸侯夷乎?誰居乎?幽王之罪也。故始之以《黍 離》,於是雅道息矣。”   子曰:“五行不相沴,則王者可以制禮矣;四靈為畜,則王者可以作樂矣。”   子遊孔子之廟。出而歌曰:“大哉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 夫婦婦!夫子之力也,其與太極合德,神道並行乎?”王孝逸曰:“夫子之道, 豈少是乎?”子曰:“子未三複白圭乎?天地生我而不能鞠我,父母鞠我而不能 成我,成我者夫子也。道不啻天地父母,通于夫子,受罔極之恩。吾子汩彝倫乎?” 孝逸再拜謝之,終身不敢臧否。   韋鼎請見。子三見而三不語,恭恭若不足。鼎出謂門人曰:“夫子得志于朝 廷,有不言之化,不殺之嚴矣。”   楊素謂子曰:“天子求善禦邊者,素聞惟賢知賢,敢問夫子。”子曰:“羊 祜、陸遜,仁人也,可使。”素曰:“已死矣,何可複使?”子曰:“今公能為 羊、陸之事則可,如不能,廣求何益?通聞:邇者悅,遠者來,折衝樽俎可矣。 何必臨邊也?”   子之家,《六經》畢備,朝服祭器不假。曰:“三綱五常,自可出也。”   子曰:“悠悠素餐者,天下皆是,王道從何而興乎?”   子曰:“七制之主,其人可以即戎矣。”   董常死,子哭於寢門之外,拜而受吊。   裴晞問曰:“衛玠稱人有不及,可以情恕,非意相干,可以理遣。何如?” 子曰:“寬矣。”曰:“仁乎?”子曰:“不知也。”阮嗣宗與人談,則及玄遠, 未嘗臧否人物,何如?”子曰:“慎矣。”曰:“仁乎?”子曰:“不知也。”   子曰:“恕哉,淩敬!視人之孤猶己也。”   子曰:“仁者,吾不得而見也,得見智者,斯可矣。智者,吾不得而見也, 得見義者,斯可矣。如不得見,必也剛介乎?剛者好斷,介者殊俗。”   薛收問至德要道。子曰:“至德,其道之本乎?要道,其德之行乎?《禮》 不雲乎,至德為道本。《易》不雲乎,顯道神德行。”子曰:“大哉神乎!所自 出也。至哉,《易》也!其知神之所為乎?”   子曰:“我未見嗜義如嗜利者也。”   子登雲中之城,望龍門之關。曰:“壯哉,山河之固!”賈瓊曰:“既壯矣, 又何加焉?”子曰:“守之以道。”降而宿于禹廟,觀其碑首曰:“先君獻公之 所作也,其文典以達。”   子見劉孝標《絕交論》,曰:“惜乎,舉任公而毀也。任公於是乎不可謂知 人矣。”見《辯命論》,曰:“人道廢矣。”   子曰:“使諸葛亮而無死,禮樂其有興乎?”   子讀《樂毅論》,曰:“仁哉,樂毅!善藏其用。智哉,太初!善發其蘊。”

  子讀《無鬼論》,曰:“未知人,焉知鬼?”

卷二  天地篇

  子曰:“圓者動,方者靜。其見天地之心乎?”   子曰:“智者樂,其存物之所為乎?仁者壽,其忘我之所為乎?”   子曰:“義也清而莊,靖也惠而斷,威也和而博,收也曠而肅,瓊也明而毅, 淹也誠而厲,玄齡志而密,徵也直而遂,大雅深而弘,叔達簡而正。若逢其時, 不減卿相,然禮樂則未備。”   或曰:“董常何人也?”子曰:“其動也權,其靜也至。其顏氏之流乎?”   叔恬曰:“山濤為吏部,拔賢進善,時無知者。身歿之後,天子出其奏於朝, 然後知群才皆濤所進。如何?子曰:“密矣。”曰:“仁乎?”子曰:“吾不知 也。”   李密見子而論兵。子曰:“禮信仁義,則吾論之;孤虛詐力,吾不與也。”   李伯藥見子而論詩。子不答。伯藥退謂薛收曰:“吾上陳應、劉,下述沈、 謝,分四聲八病,剛柔清濁,各有端序,音若塤篪。而夫子不應我,其未達歟?” 薛收曰:“吾嘗聞夫子之論詩矣:上明三綱,下達五常。於是征存亡,辯得失。 故小人歌之以貢其俗,君子賦之以見其志,聖人采之以觀其變。今子營營馳騁乎 末流,是夫子之所痛也,不答則有由矣。”   子曰:“學者,博誦雲乎哉?必也貫乎道。文者,苟作雲乎哉?必也濟乎義。”   內史薛公見子于長安,退謂子收曰:“《河圖》、《洛書》,盡在是矣。汝往 事之,無失也。”   子曰:“士有靡衣鮮食而樂道者,吾未之見也。”   子謂魏徵曰:“汝與凝皆天之直人也。徵也遂,凝也挺,若並行于時,有用 舍焉。”   子謂李靖曰:“凝也若容于時,則王法不撓矣。”   李靖問任智如何,子曰:“仁以為己任。小人任智而背仁為賊,君子任智而 背仁為亂。”   薛收問仲長子光何人也。子曰:“天人也。”收曰:“何謂天人?”子曰: “眇然小乎!所以屬於人;曠哉大乎!獨能成其天。”   賈瓊問君子之道。子曰:“必先恕乎?”曰:“敢問恕之說。”子曰:“為 人子者,以其父之心為心;為人弟者,以其兄之心為心。推而達之於天下,斯可 矣。”   子曰:“君子之學進於道,小人之學進於利。”   楚難作,使使召子,子不往。謂使者曰:“為我謝楚公。天下崩亂,非王公 血誠不能安。苟非其道,無為禍先。”   李密問王霸之略。子曰:“不以天下易一民之命。”李密出,子謂賈瓊曰: “亂天下者必是夫也。幸災而念禍,愛強而願勝,神明不與也。”   子居家,雖孩孺必狎。其使人也,雖童僕必斂容。   子曰:“我未見知命者也。”   子曰:“不就利,不違害,不強交,不苟絕,惟有道者能之。”   子躬耕。或問曰:“不亦勞乎?”子曰:“一夫不耕,或受其饑,且庶人之 職也。亡職者,罪無所逃天地之間,吾得逃乎?”   子藝黍登場,歲不過數石,以供祭祀、冠婚、賓客之酒也,成禮則止。子之 室,酒不絕。   薛方士問葬。子曰:“貧者斂手足,富者具棺槨,封域之制無廣也,不居良 田。古者不以死傷生,不以厚為禮。”   陳叔達問事鬼神之道。子曰:“敬而遠之。”問祭。子曰:“何獨祭也,亦 有祀焉,有祭焉,有享焉。三者不同,古先聖人所以接三才之奧也。達茲三者之 說,則無不至矣。”叔達俯其首。   子曰:“王猛有君子之德三焉:其事上也密,其接下也溫,其臨事也斷。” 或問蘇綽。子曰:“俊人也。”曰:“其道何如?”子曰:“行于戰國可以強, 行于太平則亂矣。”問牛弘。子曰:“厚人也。”   子觀田,魏徵、杜淹、董常至。子曰:“各言志乎?”徵曰:“願事明王, 進思盡忠,退思補過。”淹曰:“願執明王之法,使天下無冤人。”常曰:“願 聖人之道行于時,常也無事於出處。”子曰:“大哉!吾與常也。”   子在長安。曰:“歸來乎!今之好異輕進者,率然而作,無所取焉。”   子在絳,程元者<囗亡>薛收而來。子與之言六經。元退謂收曰:“夫子載造 彝倫,一匡皇極。微夫子,吾其失道左見矣。”   子曰:“蓋有慕名而作者,吾不為也。”   叔恬曰:“文中子之教興,其當隋之季世,皇家之未造乎?將敗者吾傷其不 得用,將興者吾惜其不得見。其志勤,其言征,其事以蒼生為心乎?”   文中子曰:“二帝三王,吾不得而見也,舍兩漢將安之乎?大哉七制之主! 其以仁義公恕統天下乎?其役簡,其刑清,君子樂其道,小人懷其生。四百年間, 天下無二志,其有以結人心乎?終之以禮樂,則三王之舉也。”   子曰:“王道之駁久矣,禮樂可以不正乎?大義之蕪甚矣,《詩》《書》可以 不續乎?”   子曰:“唐虞之道直以大,故以揖讓終焉。必也有聖人承之,何必定法?其 道甚闊,不可格於後。夏、商之道直以簡,故以放弑終焉。必也有聖人扶之,何 必在我?其道亦曠,不可制於下。如有用我者,吾其為周公所為乎?”   子燕居,董常、竇威侍。子曰:“吾視千載已上,聖人在上者,未有若周公 焉。其道則一,而經制大備,後之為政,有所持循。吾視千載而下,未有若仲尼 焉,其道則一,而述作大明,後之修文者,有所折中矣。千載而下,有申周公之 事者,吾不得而見也。千載而下,有紹宣尼之業者,吾不得而讓也。”   子曰:“常也其殆坐忘乎?靜不證理而足用焉,思則或妙。”   李靖問聖人之道。子曰:“無所由,亦不至於彼。”門人曰:“徵也至。” 或曰:“未也。”門人惑。子曰:“徵也去此矣,而未至於彼。”或問彼之說。 子曰:“彼,道之方也。必也無至乎?”董常聞之悅,門人不達。董常曰:“夫 子之道,與物而來,與物而去。來無所從,去無所視。”薛收曰:“大哉,夫子 之道!一而已矣。”   子謂程元曰:“汝與董常何如?”程元曰:“不敢企常。常也遺道德,元也 志仁義。”子曰:“常則然矣,而汝于仁義,未數數然也。其於彼有所至乎?”   子曰:“董常時有慮焉,其餘則動靜慮矣。”   子曰:“孝哉,薛收!行無負于幽明。”   子於是日弔祭,則終日不笑。   或問王隱。子曰:“敏人也。其器明,其才富,其學贍。”或問其道。子曰: “述作多而經制淺,其道不足稱也。”   子謂陳壽有志于史,依大義而削異端。謂范甯有志於《春秋》,征聖經而詰 眾傳。子曰:“使陳壽不美于史,遷、固之罪也。使范甯不盡美於《春秋》,歆、 向之罪也。”裴晞曰:“何謂也?”子曰:“史之失,自遷、固始也,記繁而志 寡。《春秋》之失,自歆、向始也,棄經而任傳。”   子曰:“蓋九師興而《易》道微,三《傳》作而《春秋》散。”賈瓊曰:“何 謂也?”子曰:“白黑相渝,能無微乎?是非相擾,能無散乎?故齊韓毛鄭,《詩》 之末也;大戴小戴,《禮》之衰也。《書》殘于古、今,《詩》失于齊魯。汝知之 乎?”賈瓊曰:“然則無師無傳可乎?”子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苟非其 人,道不虛行。必也傳,又不可廢也。”   子謂叔恬曰:“汝不為《續詩》乎?則其視七代損益,終懣然也。”   子謂:“《續詩》可以諷,可以達,可以蕩,可以獨處;出則悌,入則孝; 多見治亂之情。”   文中子曰:“吾師也,詞達而已矣。”   或問揚雄、張衡。子曰:“古之振奇人也,其思苦,其言艱。”曰:“其道 何如?”子曰:“靖矣。”   子曰:“過而不文,犯而不校,有功而不伐,君子人哉!”   子曰:“我未見見謗而喜,聞譽而懼者。”   子曰:“富觀其所與,貧觀其所取,達觀其所好,窮觀其所為,可也。”   或問魏孝文。子曰:“可與興化。”   銅川夫人好藥,子始述方。芮城府君重陰陽,子始著曆日。且曰:“吾懼覽 者或費日也。”   子謂薛知仁善處俗,以芮城之子妻之。   子曰:“內難而能正其志,同州府君以之。”   子曰:“吾於天下,無去也,無就也,惟道之從。”

卷三  事君篇

  房玄齡問事君之道。子曰:“無私。”問使人之道。曰:“無偏。”曰:“敢 問化人之道。”子曰:“正其心。”問禮樂。子曰:“王道盛則禮樂從而興焉, 非爾所及也。”   或問楊素。子曰:“作福作威玉食,不知其他也。”   房玄齡問郡縣之治。子曰:“宗周列國八百餘年,皇漢雜建四百余載,魏、 晉已降,滅亡不暇,吾不知其用也。”   楊素使謂子曰:“盍仕乎?”子曰:“疏屬之南,汾水之曲,有先人之敝廬 在,可以避風雨,有田可以具抃粥,彈琴著書、講道勸義自樂也。願君侯正身以 統天下。時和歲豐,則通也受賜多矣,不願仕也。”   子曰:“古之為政者,先德而後刑,故其人悅以恕;今之為政者,任刑而棄 德,故其人怨以詐。”   子曰:“古之從仕者養人,今之從仕者養己。”   子曰:“甚矣!齊文宣之虐也。”   姚義曰:“何謂克終?”子曰:“有楊遵彥者,實國掌命。視民如傷,奚為 不終?”   竇威好議禮。子曰:“威也賢乎哉?我則不敢。”   北山丈人謂文中子曰:“何謂遑遑者無急歟?”子曰:“非敢急傷時怠也。”   子曰:“吾不度不執,不常不遂。”   房玄齡曰:“書雲霍光廢帝舉帝,何謂也?”子曰:“何必霍光?古之大臣, 廢昏舉明,所以康天下也。”   子遊河間之渚。河上丈人曰:“何居乎斯人也?心若醉《六經》,目若營四 海,何居乎斯人也?”文中子去之。薛收曰:“何人也?”子曰:“隱者也。” 收曰:“盍從之乎?”子曰:“吾與彼不相從久矣。”“至人相從乎?”子曰: “否也。”   子在河上曰:“滔滔乎!昔吾願止焉,而不可得也,今吾得之止乎?”   子見牧守屢易,曰:“堯、舜三載考績,仲尼三年有成。今旬月而易,吾不 知其道。”薛收曰:“如何?”子曰:“三代之興,邦家有社稷焉;兩漢之盛, 牧守有子孫焉。不如是之亟也。無定主而責之以忠,無定民而責之以化,雖曰能 之,末由也已。”   賀若弼請射於子,發必中。子曰:“美哉乎藝也!古君子志于道,據於德, 依於仁,而後藝可遊也。”弼不悅而退。子謂門人曰:“矜而愎,難乎免於今之 世矣。”   子謂荀悅:“史乎史乎?”謂陸機:“文乎文乎?”皆思過半矣。   子謂:“文士之行可見:謝靈運小人哉?其文傲,君子則謹。沈休文小人哉? 其文冶,君子則典。鮑昭、江淹,古之狷者也。其文急以怨。吳筠、孔珪,古之 狂者也。其文怪以怒。謝莊、王融,古之纖人也。其文碎。徐陵、庾信,古之誇 人也。其文誕。”或問孝綽兄弟。子曰:“鄙人也。其文淫。”或問湘東王兄弟。 子曰:“貪人也。其文繁。謝朓,淺人也。其文捷。江揔,詭人也。其文虛。皆 古之不利人也。”子謂:“顏延之、王儉、任昉,有君子之心焉。其文約以則。”   尚書召子仕,子使姚義往辭焉。曰:“必不得已,署我於蜀。”或曰:“僻。” 子曰:“吾得從嚴、揚游泳以卒世,何患乎僻?”   子曰:“吾惡夫佞者,必也愚乎?愚者不妄動。吾惡夫豪者,必也吝乎?吝 者不妄散。”   子曰:“達人哉,山濤也!多可而少怪。”或曰:“王戎賢乎?”子曰:“戎 而賢,天下無不賢矣。”   子曰:“陳思王可謂達理者也,以天下讓,時人莫之知也。”子曰:“君子 哉,思王也!其文深以典。”   房玄齡問史。子曰:“古之史也辯道,今之史也耀文。”問文。子曰:“古 之文也約以達,今之文也繁以塞。”   薛收問《續詩》。子曰:“有四名焉,有五志焉。何謂四名?一曰化,天子 所以風天下也;二曰政,蕃臣所以移其俗也;三曰頌,以成功告於神明也;四曰 歎,以陳誨立誡於家也。凡此四者,或美焉,或勉焉,或傷焉,或惡焉,或誡焉, 是謂五志。”   子謂叔恬曰:“汝為《春秋》《元經》乎?《春秋》《元經》于王道,是輕重 之權衡,曲直之繩墨也,失則無所取衷矣。”   子謂:《續詩》之有化,其猶先王之有雅乎?《續詩》之有政,其猶列國之 有風乎?   子曰:“郡縣之政,其異列國之風乎?列國之風深以固,其人篤。曰:我君 不卒求我也,其上下相安乎?及其變也,勞而散,其人蓋傷君恩之薄也,而不敢 怨。郡縣之政悅以幸,其人慕。曰:我君不卒撫我也,其臣主屢遷乎?及其變也, 苛而迫,其人蓋怨吏心之酷也,而無所傷焉。雖有善政,未及行也。”魏徵曰: “敢問列國之風變,傷而不怨;郡縣之政變,怨而不傷;何謂也?”子曰:“傷 而不怨,則不曰猶吾君也。吾得逃乎?何敢怨?怨而不傷,則不曰彼下矣。吾將 賊之,又何傷?故曰三代之末,尚有仁義存焉;六代之季,仁義盡矣。何則?導 人者非其路也。”   子曰:“變風變雅作而王澤竭矣,變化變政作而帝制衰矣。”   子曰:“言取而行違,溫彥博惡之;面譽而背毀,魏徵惡之。”   子曰:“愛生而敗仁者,其下愚之行歟?殺身而成仁者,其中人之行歟?游 仲尼之門,未有不治中者也。”   陳叔達為絳郡守,下捕賊之令。曰:“無急也,請自新者原之,以觀其後。” 子聞之曰:“陳守可與言政矣。上失其道,民散久矣。苟非君子,焉能固窮?導 之以德,懸之以信,且觀其後,不亦善乎?”   薛收問:“恩不害義,儉不傷禮,何如?”子曰:“此文、景尚病其難行也。 夫廢肉刑害於義,損之可也;衣弋綈傷乎禮,中焉可也。雖然,以文、景之心為 之可也,不可格於後。”   子曰:“古之事君也以道,不可則止;今之事君也以佞,無所不至。”   子曰:“吾于贊《易》也,述而不敢論;吾于禮樂也,論而不敢辯;吾於《詩》 《書》也,辯而不敢議。”或問其故。子曰:“有可有不可。”曰:“夫子有可 有不可乎?”子曰:“可不可,天下之所存也,我則存之者也。”   子間居儼然。其動也徐,若有所慮;其行也方,若有所畏。其接長者,恭恭 然如不足;接幼者,溫溫然如有就。   子之服儉以潔,無長物焉,綺羅錦繡,不入於室。曰:“君子非黃白不禦, 婦人則有青碧。”   子宴賓無貳饌,食必去生,味必適。果菜非其時不食,曰:“非天道也。” 非其土不食,曰:“非地道也。”   鄉人有窮而索者。曰:“爾於我乎取,無擾爾鄰里鄉黨為也,我則不厭。” 鄉人有喪,子必先往,反必後。子之言應而不唱,唱必有大端。子之鄉無爭者。   或問人善。子知其善則稱之,不善,則曰:“未嘗與久也。”   子濟大川,有風則止,不登高,不履危,不乘悍,不奔馭。鄉人有水土之役, 則具畚鍤以往。曰:“吾非從大夫也。”   銅川府君之喪,勺飲不入口者三日。營葬具,曰:“必儉也,吾家有制焉。” 棺槨無飾,衣衾而舉,帷車而載,塗車芻靈,則不從五世矣。既葬之,曰:“自 仲尼已來,未嘗無志也。”於是立墳,高四尺,不樹焉。   子之他鄉,舍人之家,出入必告。既而曰:“奚適而無稟?”   萬春鄉社,子必與執事翼如也。   芮城府君起家為禦史,將行,謂文中子曰:“何以贈我?”子曰:“清而無 介,直而無執。”曰:“何以加乎?”子曰:“太和為之表,至心為之內。行之 以恭,守之以道。”退而謂董常曰:“大廈將顛,非一木所支也。”   子曰:“婚娶而論財,夷虜之道也,君子不入其鄉。古者男女之族,各擇德 焉,不以財為禮。”   子之族,婚嫁必具六禮。曰:“斯道也,今亡矣。三綱之首不可廢,吾從古。”   子曰:“惡衣薄食,少思寡欲,今人以為詐,我則好詐焉。不為誇衒,若愚 似鄙,今人以為恥,我則不恥也。”   子曰:“古之仕也,以行其道;今之仕也,以逞其欲。難矣乎!”   子曰:“吏而登仕,勞而進官,非古也,其秦之餘酷乎?古者士登乎仕,吏 執乎役,祿以報勞,官以授德。”   子曰:“美哉,公旦之為周也!外不屑天下之謗而私其跡。曰:必使我子孫 相承,而宗祀不絕也。內實達天下之道而公其心。曰:必使我君臣相安,而禍亂 不作。深乎深乎!安家者所以寧天下也,存我者所以厚蒼生也。故遷都之義曰: 洛邑之地,四達而平,使有德易以興,無德易以衰。”   無功作《五鬥先生傳》。子曰:“汝忘天下乎?縱心敗矩,吾不與也。”

卷四  周公篇

  子謂周公之道:“曲而當,私而恕。其窮理盡性以至於命乎?”   子曰:“聖人之道,其昌也潛,其弊也寢,亹亹焉若寒暑進退,物莫不從之, 而不知其由也。”   溫彥博問:“嵇康、阮籍何人也?”子曰:“古之名理者,而不能窮也。” 曰:“何謂也?”子曰:“道不足而器有餘。”曰:“敢問道器。”子曰:“通 變之謂道,執方之謂器。”曰:“劉靈何人也?”子曰:“古之閉關人也。”曰: “可乎?”曰:“兼忘天下,不亦可乎?”曰:“道足乎?”曰:“足則吾不知 也。”   陳守謂薛生曰:“吾行令於郡縣而盜不止,夫子居於鄉里而爭者息,何也?” 薛生曰:“此以言化,彼以心化。”陳守曰:“吾過矣。”退而靜居,三月盜賊 出境。子聞之曰:“收善言,叔達善德。”   房玄齡問:“田疇,何人也?”子曰:“古之義人也。”   子謂“《武德》之舞勞而決。其發謀動慮,經天子乎?”謂“《昭德》之舞 閑而泰。其和神定氣,綏天下乎?”太原府君曰:“何如?”子曰:“或決而成 之,或泰而守之。吾不知其變也。噫!《武德》,則功存焉,不如《昭德》之善 也。且《武》之未盡善久矣。其時乎?其時乎?”   子謂史談善述九流。“知其不可廢,而知其各有弊也,安得長者之言哉?” 子曰:“通其變,天下無弊法;執其方,天下無善教。故曰:存乎其人。”   子曰:“安得圓機之士,與之共言九流哉?安得皇極之主,與之共敘九疇 哉?”   杜淹問:“崔浩何人也?”子曰:“迫人也。執小道,亂大經。”   程元曰:“敢問《豳風》何也?”子曰:“變風也。”元曰:“周公之際, 亦有變風乎?”子曰:“君臣相誚,其能正乎?成王終疑,則風遂變矣。非周公 至誠,孰能卒之哉?”元曰:“《豳》居變風之末,何也?”子曰:“夷王已下, 變風不復正矣。夫子蓋傷之者也,故終之以《豳風》。言變之可正也,唯周公能 之,故系之以正,歌豳曰周之本也。嗚呼,非周公孰知其艱哉?變而克正,危而 克扶,始終不失於本,其惟周公乎?系之豳遠矣哉!”   子曰:“齊桓尊王室而諸侯服,惟管仲知之;符秦舉大號而中原靜,惟王猛 知之。”或曰符秦逆。子曰:“晉制命者之罪也,符秦何逆?昔周制至公之命, 故齊桓、管仲不得而背也;晉制至私之命,故符秦、王猛不得而事也。其應天順 命、安國濟民乎?是以武王不敢逆天命、背人而事紂,齊桓不敢逆天命、背人而 黜周。故曰:晉之罪也,符秦何逆?三十餘年,中國士民,東西南北,自遠而至, 猛之力也。”   子曰:“符秦之有臣,其王猛之所為乎?元魏之有主,其孝文之所為乎?中 國之道不墜,孝文之力也。”   太原府君曰:“溫子昇何人也?”子曰:“險人也。智小謀大。永安之事, 同州府君常切齒焉,則有由也。”   子讀三祖上事。曰:“勤哉,而不補也!無謂魏、周無人,吾家適不用爾。”   子之家廟,座必東南向,自穆公始也。曰:“未志先人之國。”   遼東之役。子聞之曰:“禍自此始矣。天子不見伯益贊禹之詞,公卿不用魏 相諷宣帝之事。”   王孝逸謂子曰:“天下皆爭利棄義,吾獨若之何?”子曰:“舍其所爭,取 其所棄,不亦君子乎?”   子謂賈瓊、王孝逸、淩敬曰:“諸生何樂?”賈瓊曰:“樂閒居。”子曰: “靜以思道可矣。”王孝逸曰:“樂聞過。”子曰:“過而屢聞,益矣。”淩敬 曰:“樂逢善人。”子曰:“多賢不亦樂乎?”   薛收游于館陶,適與魏徵歸。告子曰:“徵,顏、冉之器也。”   徵宿子之家,言《六經》,逾月不出。及去,謂薛收曰:“明王不出而夫子 生,是三才九疇屬布衣也。”   劉炫見子,談《六經》。唱其端,終日不竭。子曰:“何其多也。”炫曰: “先儒異同,不可不述也。”子曰:“一以貫之可矣。爾以尼父為多學而識之耶?” 炫退,子謂門人曰:“榮華其言,小成其道,難矣哉!”   淩敬問禮樂之本。子曰:“無邪。”淩敬退,子曰:“賢哉,儒也!以禮樂 為問。”   子曰:“《大風》安不忘危,其霸心之存乎?《秋風》樂極哀來,其悔志之 萌乎?”   子曰:“《詩》《書》盛而秦世滅,非仲尼之罪也;虛玄長而晉室亂。非老、 莊之罪也;齋戒修而梁國亡,非釋迦之罪也。《易》不雲乎:苟非其人,道不虛 行。”   或問佛。子曰:“聖人也。”曰:“其教何如?”曰:“西方之教也,中國 則泥。軒車不可以適越,冠冕不可以之胡,古之道也。”   或問宇文儉。子曰:“君子儒也。疏通知遠,其《書》之所深乎?銅川府君 重之,豈徒然哉?”   子游太樂,聞《龍舟五更》之曲,瞿然而歸。曰:“靡靡樂也。作之邦國焉, 不可以遊矣。”   子謂姚義:“盍官乎?”義曰:“舍道干祿,義則未暇。”子曰:“誠哉!”   或問荀彧、荀攸。子曰:“皆賢者也。”曰:“生死何如?”子曰:“生以 救時,死以明道,荀氏有二仁焉。”   子曰:“言而信,未若不言而信;行而謹,未若不行而謹。”賈瓊曰:“如 何。”子曰:“推之以誠,則不言而信;鎮之以靜,則不行而謹。惟有道者能之。”   楊素謂子曰:“甚矣,古之為衣冠裳履,何樸而非便也。”子曰:“先王法 服,不其深乎?為冠所以莊其首也,為履所以重其足也。衣裳襜如,劍佩鏘如, 皆所以防其躁也。故曰儼然,人望而畏之。以此防民,猶有疾驅於道者。今舍之 曰不便,是投魚於淵,置猿於木也。天下庸得不馳騁而狂乎?引之者非其道也。”   董常歌《邶•柏舟》。子聞之曰:“天實為之,謂之何哉?”   邳公好古物,鐘鼎什物、珪璽錢具必具。子聞之曰:“古之好古者聚道,今 之好古者聚財。”   子謂仲長子光曰:“山林可居乎?”曰:“會逢其適也,焉知其可?”子曰: “達人哉,隱居放言也!”子光退謂董、薛曰:“子之師,其至人乎?死生一矣, 不得與之變。”   薛收問隱。子曰:“至人天隱,其次地隱,其次名隱。”   子謂姚義能交。或曰簡。子曰:“所以為能也。”或曰廣。子曰:“廣而不 濫,又所以為能也。”   子謂:“晁錯率井田之序,有心乎復古矣。”   賈瓊問《續書》之義。子曰:“天子之義列乎範者有四,曰制,曰詔,曰志, 曰策。大臣之義載於業者有七,曰命,曰訓,曰對,曰贊,曰議,曰誡,曰諫。”   文中子曰:“帝者之制,恢恢乎其無所不容。其有大制,制天下而不割乎? 其上湛然,其下恬然。天下之危,與天下安之;天下之失,與天下正之。千變萬 化,吾常守中焉。其卓然不可動乎?其感而無不通乎?此之謂帝制矣。”   文中子曰:“《易》之憂患,業業焉,孜孜焉。其畏天憫人,思及時而動乎?” 繁師玄曰:“遠矣,吾視《易》之道,何其難乎?”子笑曰:“有是夫?終日乾 乾可也。視之不臧,我思不遠。”   越公聘子。子謂其使者曰:“存而行之可也。”歌《幹旄》而遣之。既而曰: “玉帛雲乎哉?”   子謂房玄齡曰:“好成者,敗之本也;願廣者,狹之道也。”玄齡問:“立 功立言何如?”子曰:“必也量力乎?”   子謂:“姚義可與友,久要不忘;賈瓊可與行事,臨難不變;薛收可與事君, 仁而不佞;董常可與出處,介如也。”   子曰:“賤物貴我,君子不為也。好奇尚怪,蕩而不止,必有不肖之心應之。”   薛宏請見《六經》,子不出。門人惑。子笑曰:“有好古博雅君子,則所不 隱。”   子有內弟之喪,不飲酒食肉。郡人非之。子曰:“吾不忍也。”賦《載馳》 卒章而去。   鄭和譖子於越公曰:“彼實慢公,公何重焉?”越公使問子。子曰:“公可 慢,則僕得矣;不可慢,則僕失矣。得失在僕,公何預焉?”越公待之如舊。   子曰:“我未見勇者。”或曰賀若弼。子曰:“弼也戾,焉得勇?”   李密問英雄。子曰:“自知者英,自勝者雄。”問勇。子曰:“必也義乎?”   賈瓊曰:“甚矣,天下之不知子也。”子曰:“爾願知乎哉?姑修焉,天將 知之,況人乎?”   賈瓊請《六經》之本,曰:“吾恐夫子之道或墜也。”子曰:“爾將為名乎! 有美玉姑待價焉。”   楊玄感問孝。子曰:“始於事親,終於立身。”問忠。子曰:“孝立則忠遂 矣。”

卷五  問易篇

  劉炫問《易》。子曰:“聖人于《易》,沒身而已,況吾儕乎?”炫曰:“吾 談之於朝,無我敵者。”子不答。退謂門人曰:“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 行。”   魏徵曰:“聖人有憂乎?”子曰:“天下皆憂,吾獨得不憂乎?”問疑。子 曰:“天下皆疑,吾獨得不疑乎?”徵退,子謂董常曰:“樂天知命,吾何憂? 窮理盡性,吾何疑?”常曰:“非告徵也,子亦二言乎?”子曰:“徵所問者跡 也,吾告汝者心也。心跡之判久矣,吾獨得不二言乎?”常曰:“心跡固殊乎?” 子曰: “自汝觀之則殊也,而適造者不知其殊也,各雲當而已矣。則夫二未違一 也。”李播聞而歎曰:“大哉乎一也!天下皆歸焉,而不覺也。”   程元問叔恬曰:“《續書》之有志有詔,何謂也?”叔恬以告文中子。子曰: “志以成道,言以宣志。詔其見王者之志乎?其恤人也周,其致用也悉。一言而 天下應,一令而不可易。非仁智博達,則天明命,其孰能詔天下乎?”叔恬曰: “敢問策何謂也?”子曰:“其言也典,其致也博,憫而不私,勞而不倦,其惟 策乎?”子曰:“《續書》之有命邃矣:其有君臣經略,當其地乎?其有成敗於 其間,天下懸之,不得已而臨之乎?進退消息,不失其幾乎?道甚大,物不廢, 高逝獨往,中權契化,自作天命乎?”   文中子曰:“事者,其取諸仁義而有謀乎?雖天子必有師,然亦何常師之有? 唯道所存,以天下之身,受天下之訓,得天下之道,成天下之務,民不知其由也, 其惟明主乎?”   文中子曰:“廣仁益智,莫善於問;乘事演道,莫善於對。非明君孰能廣問? 非達臣孰能專對乎?其因宜取類,無不經乎?洋洋乎,晁、董、公孫之對!”   文中子曰:“有美不揚,天下何觀?君子之于君,贊其美而匡其失也。所以 進善不暇,天下有不安哉?”   文中子曰:“議,其盡天下之心乎?昔黃帝有合宮之聽,堯有衢室之問,舜 有總章之訪,皆議之謂也。大哉乎!並天下之謀,兼天下之智,而理得矣,我何 為哉?恭己南面而已。”   子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言道之難進也。故君子思過而預防之,所以 有誡也。切而不指,勤而不怨,曲而不諂,直而有禮,其惟誡乎?”   子曰:“改過不吝,無咎者善補過也。古之明王,詎能無過?從諫而已矣。 故忠臣之事君也,盡忠補過。君失於上,則臣補於下;臣諫於下,則君從於上。 此王道所以不跌也。取泰于否,易昏以明。非諫孰能臻乎?”   文中子曰:“晉而下,何其紛紛多主也?吾視惠、懷傷之,舍三國將安取志 乎?三國何其孜孜多虞乎?吾視桓、靈傷之,舍兩漢將安取制乎?”   子謂“太和之政近雅矣,一明中國之有法。惜也,不得行穆公之道。”   程元曰:“三教何如?”子曰:“政惡多門久矣。”曰:“廢之何如?”子 曰:“非爾所及也。真君、建德之事,適足推波助瀾,縱風止燎爾。”   子讀《洪範讜議》。曰:“三教於是乎可一矣。”程元、魏徵進曰:“何謂 也?”子曰:“使民不倦。”   賈瓊習《書》,至郅惲之事,問於子曰:“敢問事、命、志、制之別。”子 曰:“制、命,吾著其道焉,志、事吾著其節焉。”賈瓊以告叔恬。叔恬曰: “《書》 其無遺乎?《書》曰: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其道之謂乎?《詩》曰:采葑采菲, 無以下體。其節之謂乎?”子聞之曰:“凝其知《書》矣。”   子曰:“事之於命也,猶志之有制乎?非仁義發中,不能濟也。”   子曰:“達制、命之道,其知王公之所為乎?其得變化之心乎?達志、事之 道,其知君臣之所難乎?其得仁義之幾乎?”   子曰:“處貧賤而不懾,可以富貴矣;僮僕稱其恩,可以從政矣;交遊稱其 信,可以立功矣。”   子曰:“愛名尚利,小人哉!未見仁者而好名利者也。”   賈瓊問君子之道。子曰:“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子見縗絰而哭不輟者,遂吊之。問喪期,曰:“五載矣。”子泫然曰:“先 王之制不可越也。”   楚公問用師之道。子曰:“行之以仁義。”曰:“若之何決勝?”子曰:“莫 如仁義。過此,敗之招也。”   子見耕者必勞之,見王人必俯之。鄉里不騎,雞初鳴,則盥漱具服。銅川夫 人有病,子不交睫者三月。人問者送迎之,必泣以拜。   子曰:“史傳興而經道廢矣,記注興而史道誣矣。是故惡夫異端者。”   薛收曰:“何為命也?”子曰:“稽之於天,合之於人,謂其有定于此而應 於彼。吉凶曲折,無所逃乎?非君子,孰能知而畏之乎?非聖人,孰能至之哉?” 薛收曰:“古人作《元命》,其能至乎?”子曰:“至矣。”   賈瓊曰:“《書》無制而有命,何也?”子曰:“天下其無王而有臣乎?” 曰:“兩漢有制、志,何也?”子曰:“制,其盡美於恤人乎?志,其慚德於備 物乎?”薛收曰:“帝制其出王道乎?”子曰:“不能出也。後之帝者,非昔之 帝也。其雜百王之道,而取帝名乎?其心正,其跡譎。其乘秦之弊,不得已而稱 之乎?政則苟簡,豈若唐、虞三代之純懿乎?是以富人則可,典禮則未。”薛收 曰:“純懿遂亡乎?”子曰:“人能弘道,焉知來者之不如昔也?”   子謂李靖智勝仁,程元仁勝智。子謂董常幾於道,可使變理。   賈瓊問:“何以息謗?”子曰:“無辯。”曰:“何以止怨?”曰:“無爭。”   子謂諸葛、王猛,功近而德遠矣。   子在蒲,聞遼東之敗。謂薛收曰:“城複於隍矣。”賦《兔爰》之卒章。歸 而善《六經》之本,日以俟能者。   子曰:“好動者多難。小不忍,致大災。”   子曰:“《易》,聖人之動也,於是乎用以乘時矣。故夫卦者,智之鄉也, 動之序也。”薛生曰:“智可獨行乎?”子曰:“仁以守之,不能仁則智息矣, 安所行乎哉?”   子曰:“元亨利貞。運行不匱者,智之功也。”   子曰:“佞以承上,殘以禦下,誘之以義不動也。”   董常死,子哭之,終日不絕。門人曰:“何悲之深也?”曰:“吾悲夫天之 不相道也。之子歿,吾亦將逝矣。明王雖興,無以定禮樂矣。”   子贊《易》,至《序卦》,曰:“大哉,時之相生也!達者可與幾矣。”至《雜 卦》,曰:“旁行而不流,守者可與存義矣。”   子曰:“名實相生,利用相成,是非相明,去就相安也。”   賈瓊問:“太平可致乎?”子曰:“五常之典,三王之誥,兩漢之制,粲然 可見矣。”   文中子曰:“王澤竭而諸侯仗義矣,帝制衰而天下言利矣。”   文中子曰:“強國戰兵,霸國戰智,王國戰義,帝國戰德,皇國戰無為。天 子而戰兵,則王霸之道不抗矣,又焉取帝名乎?故帝制沒而名實散矣。”   子曰:“多言,德之賊也;多事,生之仇也。”薛方士曰:“逢惡斥之,遇 邪正之,何如?”子曰:“其有不得其死乎?必也言之無罪,聞之以誡。”   或問韋孝寬。子曰:“幹矣。”問楊愔。子曰:“輔矣。”   宇文化及問天道人事如何。子曰:“順陰陽仁義,如斯而已。”   賈瓊為吏,以事楚公。將行,子餞之。瓊曰:“願聞事人之道。”子曰:“遠 而無介,就而無諂。泛乎利而諷之,無鬥其捷。”瓊曰:“終身誦之。”子曰: “終身行之可也。”   子曰:“《元經》其正名乎?皇始之帝,征天以授之也。晉、宋之王,近於 正體,於是乎未忘中國,穆公之志也。齊、梁、陳之德,斥之於四夷也,以明中 國之有代,太和之力也。”   子曰:“改元立號,非古也,其於彼心自作之乎?”   或問:“志意修,驕富貴,道義重,輕王侯,如何?”子曰:“彼有以自守 也。”   薛生曰:“殤之後,帝制絕矣,《元經》何以不興乎?”子曰:“君子之于 帝制,並心一氣以待也。傾耳以聽,拭目而視,故假之以歲時。桓、靈之際,帝 制遂亡矣。文、明之際,魏制其未成乎?太康之始,書同文,車同軌。君子曰: 帝制可作矣,而不克振。故永熙之後,君子息心焉。”曰:“謂之何哉?《元經》 於是不得已而作也?”文中子曰:“《春秋》作而典、誥絕矣,《元經》興而帝 制亡矣。”   文中子曰:“諸侯不貢詩,天子不采風,樂官不達雅,國史不明變。嗚呼! 斯則久矣。《詩》可以不續乎?”

卷六  禮樂篇

  子曰:“吾于禮樂,正失而已。如其製作,以俟明哲,必也崇貴乎?”   賈瓊、薛收曰:“道不行,如之何?”子曰:“父母安之,兄弟愛之,朋友 信之。施於有政,道亦行矣,奚謂不行?”   子謂:“任、薛、王、劉、崔、盧之昏,非古也,何以視譜?”   文中子曰:“帝之不帝久矣。”王孝逸曰:“敢問《元經》之帝何也?”子 曰:“絜名索實,此不可去。其為帝,實失而名存矣。”   或問謝安。“子曰:“簡矣。”問王導。子曰:“敬矣。”問溫嶠。子曰: “毅人也。”問桓溫。子曰:“智近謀遠,鮮不及矣。”   賈瓊問群居之道。子曰:“同不害正,異不傷物。”曰:“可終身而行乎?” 子曰:“烏乎而不可也?古之有道者,內不失真,而外不殊俗,夫如此故全也。”   繁師玄曰:“敢問稽古之利。”子曰:“執古以禦今之有乎?”   子曰:“居近識遠,處今知古,惟學矣乎?”   子曰:“恭則物服,愨則有成,平則物化。”   子曰:“我未見平者也。”   或曰:“君子仁而已矣,何用禮為?”子曰:“不可行也。”或曰:“禮豈 為我輩設哉?”子不答,既而謂薛收曰:“斯人也,旁行而不流矣,安知教意哉? 有若謂先王之道,斯為美也。”   文中子曰:“七制之主,道斯盛矣。”薛收曰:“何為其然?”子曰:“嗚 呼!惟明王能受訓。”收曰:“無制而有訓,何謂也?”子曰:“其先帝之制未 亡乎?大臣之命尚正乎?無制而有訓,天下其無大過矣。否則蒼生不無大憂焉。”   薛收曰:“贊其非古乎?”子曰:“唐、虞之際,斯為盛。大禹、皋陶,所 以順天休命也。”   文中子曰:“議,天子所以兼采而博聽也,唯至公之主為能擇焉。”   文中子曰:“誡,其至矣乎?古之明王,敬慎所未見,悚懼所未聞;刻于盤 盂,勒於幾杖;居有常念,動無過事。其誡之功乎?”   薛收曰:“諫其見忠臣之心乎?其志直,其言危。”子曰:“必也直而不迫, 危而不詆,其知命者之所為乎?狡乎逆上,吾不與也。”   賈瓊曰:“虐哉,漢武!未嘗從諫也。”子曰:“孝武,其生知之乎?雖不 從,未嘗不悅而容之。故賢人攢于朝,直言屬於耳。斯有志於道,故能知悔而康 帝業。可不謂有志之主乎?”   子曰:“姚義之辯,李靖之智,賈瓊、魏徵之正,薛收之仁,程元、王孝逸 之文,加之以篤固,申之以禮樂,可以成人矣。”   子謂京房、郭璞,古之亂常人也。   子曰:“冠禮廢,天下無成人矣;昏禮廢,天下無家道矣;喪禮廢,天下遺 其親矣;祭禮廢,天下忘其祖矣。嗚呼!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越公問政。子曰:“恭以儉。”邳公問政。子曰:“清以平。”安平公問政。 子曰:“無鬥人以名。”   子謂薛收、賈瓊曰:“《春秋》、《元經》,其衰世之意乎?義直而微,言曲 而中。”   越公初見子,遇內史薛公曰:“公見王通乎?”薛公曰:“鄉人也。是其家 傳七世矣,皆有經濟之道,而位不逢。”越公曰:“天下豈有七世不逢乎?”薛 公曰:“君子道消,十世不逢有矣。”越公曰:“奚若其祖?”公曰:“王氏有 祖父焉,有子孫焉。雖然,久於其道,鐘美於是也,是人必能敘彝倫矣。”   子出自蒲關。關吏陸逢止之曰:“未可以遁我生民也。”子為之宿,翌日而 行。陸逢送子曰:“行矣,江湖鱣鯨,非溝瀆所容也。”   程元曰:“敢問‘風自火出,家人’,何也?”子曰:“明內有齊外,故家 道正而天下正。”   子曰:“仁義其教之本乎?先王以是繼道德而興禮樂者也。”   子曰:“禮其皇極之門乎?聖人所以向明而節天下也。其得中道乎?故能辯 上下,定民志。”   或問君子。子曰:“知微、知章、知柔、知剛。”曰:“君子不器,何如?” 子曰:“此之謂不器。”   文中子曰:“周、齊之際,王公大臣不暇及禮矣。獻公曰:天子失禮,則諸 侯修于國;諸侯失禮,則大夫修于家。禮樂之作,獻公之志也。”   程元問六經之致。子曰:“吾續《書》以存漢、晉之實,續《詩》以辯六代 之俗,修《元經》以斷南北之疑,贊《易》道以申先師之旨,正《禮》《樂》以 旌後王之失。如斯而已矣。”程元曰:“作者之謂聖,述者之謂明,夫子何處乎?” 子曰:“吾於道,屢伸而已。其好而能樂,勤而不厭者乎?聖與明吾安敢處?”   子曰:“有坐而得者,有坐而不得者;有行而至者,有不行而至者。”   子曰:“見而存,未若不見而存者也。”   子曰:“君子可招而不可誘,可棄而不可慢。輕譽苟毀,好憎尚怒,小人哉!”   子曰:“以勢交者,勢傾則絕;以利交者,利窮則散。故君子不與也。”   子謂:薛收善接小人,遠而不疏,近而不狎,頹如也。   子遊汾亭,坐鼓琴,有舟而釣者過,曰:“美哉,琴意!傷而和,怨而靜。 在山澤而有廊廟之志。非太公之都磻溪,則仲尼之宅泗濱也。”子驟而鼓《南風》。 釣者曰:“嘻!非今日事也。道能利生民,功足濟天下,其有虞氏之心乎?不如 舜自鼓也。聲存而操變矣。”子遽舍琴,謂門人曰:“情之變聲也,如是乎?” 起將延之,釣者搖竿鼓枻而逝。門人追之,子曰:“無追也。播鞀武入於河,擊 磬襄入於海,固有之也。”遂志其事,作《汾亭操》焉。   子之夏城,薛收、姚義後,遇牧豕者問塗焉。牧者曰:“從誰歟?”薛收曰: “從王先生也。”牧者曰:“有鳥有鳥,則飛於天。有魚有魚,則潛於淵。知道 者蓋默默焉。”子聞之,謂薛收曰:“獨善可矣。不有言者,誰明道乎?”   子不相形,不禱疾,不蔔非義。   子曰:“君子不受虛譽,不祈妄福,不避死義。”   文中子曰:“記人之善而忘其過,溫大雅能之。處貧賤而不懾,魏徵能之。 聞過而有喜色,程元能之。亂世羞富貴,竇威能之。慎密不出,董常能之。”   陳叔達謂子曰:“吾視夫子之道,何其早成也?”子曰:“通於道有志焉, 又焉取乎早成耶?”叔達出遇程元、竇威于塗,因言之。程元曰:“夫子之成也, 吾儕慕道久矣,未嘗不充欲焉。游夫子之門者,未有問而不知,求而不給者也。 《詩》雲:實獲我心。蓋天啟之,非積學能致也。”子聞之曰:“元,汝知乎哉? 天下未有不學而成者也。”   或問長生神仙之道。子曰:“仁義不修,孝悌不立,奚為長生?甚矣,人之 無厭也!”   或問嚴光、樊英名隱。子曰:“古之避言人也。”問東方朔。子曰:“人隱 者也。”子曰:“自太伯、虞仲已來,天下鮮避地者也。仲長子光,天隱者也, 無往而不適矣。”   子曰:“遁世無悶,其避世之謂乎?非夫無可無不可,不能齊也。”   文中子曰:“《小雅》盡廢而《春秋》作矣。小化皆衰,而天下非一帝。《元 經》所以續而作者,其衰世之意乎?”   子在絳。出於野,遇陳守。曰:“夫子何之乎?”子曰:“將之夏。”陳守 令勸吏息役。董常聞之曰:“吾知夫子行國矣,未嘗虛行也。”   賈瓊事楚公,困讒而歸。以告子。子曰:“瓊,汝將閉門卻掃歟?不知緘口 而內修也。”瓊未達古人之意焉。   仲長子光曰:“在險而運奇,不若宅平而無為。”文中子以為知言。文中子 曰:“其名彌消,其德彌長;其身彌退,其道彌進,此人其知之矣。”   子曰:“知之者不如行之者,行之者不如安之者。”   仲長子光字不曜,董常字履常。子曰:“稱德矣。”子之叔弟績,字無功。 子曰:“字,朋友之職也。神人無功,非爾所宜也。”常名之。季弟名靜,薛收 字之曰保名。子聞之曰:“薛生善字矣。靜能保名,有稱有誡。薛生於是乎可與 友也。”

卷七  述史篇

  子曰:“太熙之後,述史者幾乎罵矣,故君子沒稱焉。”   楚公作難,賈瓊去之。子曰:“瓊可謂立不易方矣。”   溫彥博問知。子曰:“無知。”問識。子曰:“無識。”彥博曰:“何謂其 然?”子曰:“是究是圖,亶其然乎?”彥博退告董常。常曰:“深乎哉!此文 王所以順帝之則也。”   子曰:“《詩》有天下之作焉,有一國之作焉,有神明之作焉。”   吳季劄曰:“《小雅》其周之衰乎?《豳》其樂而不淫乎?”子曰:“孰謂 季子知樂?《小雅》烏乎衰,其周之盛乎?《豳》烏乎樂,其勤而不怨乎?”   子曰:“太和之主有心哉!”賈瓊曰:“信美矣。”子曰:“未光也。”   文中子曰:“《書》作,君子不榮祿矣。”   董常習《書》,告於子曰:“吳、蜀遂忘乎?”子慨然歎曰:“通也敢忘大 皇昭烈之懿識,孔明、公瑾之盛心哉?”   董常曰:“大哉,中國!五帝、三王所自立也,衣冠禮義所自出也。故聖賢 景慕焉。中國有一,聖賢明之。中國有並,聖賢除之邪?”子曰:“噫!非中國 不敢以訓。”   董常曰:“《元經》之帝元魏,何也?”子曰:“亂離斯瘼,吾誰適歸?天 地有奉,生民有庇,即吾君也。且居先王之國,受先王之道,予先王之民矣,謂 之何哉?”董常曰:“敢問皇始之授魏而帝晉,何也?”子曰:“主中國者,將 非中國也。我聞有命,未敢以告人,則猶傷之者也。傷之者懷之也。”董常曰: “敢問卒帝之何也?”子曰:“貴其時,大其事,於是乎用義矣。”   子曰:“穆公來,王肅至,而元魏達矣。”   子曰:“非至公不及史也。”   叔恬曰:“敢問《元經》書陳亡而具五國,何也?”子曰:“江東,中國之 舊也,衣冠禮樂之所就也。永嘉之後,江東貴焉,而卒不貴,無人也。齊、梁、 陳於是乎不與其為國也。及其亡也,君子猶懷之。故《書》曰:晉、宋、齊、梁、 陳亡,具五以歸其國。且言其國亡也。嗚呼!棄先王之禮樂以至是乎?”叔恬曰: “晉、宋亡國久矣,今具之,何謂也?”子曰:“衣冠文物之舊,君子不欲其先 亡。宋嘗有樹晉之功,有複中國之志。亦不欲其先亡也。故具齊、梁、陳,以歸 其國也。其未亡,則君子奪其國焉。曰:“中國之禮樂安在?其已亡,則君子與 其國焉。”曰:“猶我中國之遺人也。”   叔恬曰:“敢問其志。”文中子泫然而興曰:“銅川府君之志也,通不敢廢。 書五國並時而亡,蓋傷先王之道盡墜。故君子大其言,極其敗,於是乎埽地而求 更新也。期逝不至,而多為恤,汝知之乎?此《元經》所以書也。”   文中子曰:“漢、魏禮樂,其末不足稱也。然《書》不可廢,尚有近古對議 存焉。制志詔冊,則幾乎典誥矣。”   薛收問仁。子曰:“五常之始也。”問性。子曰:“五常之本也。”問道。 子曰:“五常一也。”   賈瓊曰:“子於道有不盡矣乎?”子曰:“通于三才五常有不盡者,神明殛 也。或力不足者,斯止矣。”   裴晞問穆公之事。子曰:“舅氏不聞鳳皇乎?覽德暉而下,何必懷彼也?” 叔恬曰:“穆公之事,蓋明齊魏。”   裴晞曰:“人壽幾何?吾視仲尼,何其勞也!”子曰:“有之矣。其勞也, 敢違天乎?焉知後之視今,不如今之視昔也?”   溫大雅問如之何可使為政。子曰:“仁以行之,寬以居之,深識禮樂之情。” “敢問其次。”子曰:“言必忠,行必恕,鼓之以利害不動。”又問其次。子曰: “謹而固,廉而慮,齪齪焉自保,不足以發也。”子曰:“降此,則穿窬之人爾, 何足及政?抑可使備員矣。”   子曰:“宗祖廢而氏姓離矣,朋友廢而名字亂矣。”   內史薛公謂子曰:“吾文章可謂淫溺矣。”文中子離席而拜曰:“敢賀丈人 之知過也。”薛公因執子手喟然而詠曰:“老夫亦何冀?之子振頹綱。”   子將之陝。門人從者,鏘鏘焉被于路。子止之曰:“散矣。不知我者,謂我 何求。”門人乃退。   子謂賀若弼曰:“‘壯於趾’而已矣。”   子曰:“天下未有不勞而成者也。”   賈瓊問正家之道。子曰:“‘言有物而行有恆’。”王孝逸謂子曰:“盍說 乎?”子曰:“嗚呼!言之不見信久矣。吾將‘正大人’以取吉。尚口則窮也。 且‘致命遂志’,其唯君子乎?”   文中子曰:“《春秋》其以天道終乎?故止於獲麟。《元經》其以人事終乎, 故止于陳亡。於是乎天人備矣。”薛收曰:“何謂也?”子曰:“天人相與之際, 甚可畏也,故君子備之。”   子曰:“可與共樂,未可與共憂;可與共憂,未可與共樂。吾未見可與共憂 樂者也。二帝、三王,可與憂矣。”   子曰:“非君子不可與語變。”   子贊《易》,至於《革》,歎曰:“可矣,其孰能為此哉?”至初九,曰:“吾 當之矣,又安行乎?”   薛收問一卦六爻之義。子曰:“卦也者,著天下之時也。爻也者,效天下之 動也。趨時有六動焉,吉、凶、悔、吝所以不同也。”收曰:“敢問六爻之義。” 子曰:“六者非他也,三才之道,誰能過乎?”   程元、薛收見子。子曰:“二生之學文奚志也?”對曰:“尼父之《經》, 夫子之續,不敢殆也。”子曰:“允矣,君子展也大成。居而安,動而變,可以 佐王矣。”   董常之喪,子赴洛,道于沔池。主人不授館,子有饑色,坐荊棘間,贊《易》 不輟也。謂門人曰:“久矣,吾將輟也,而竟未獲,不知今也而通大困。困而不 憂,窮而不懾,通能之。斯學之力也。”主人聞之,召舍具餐焉。   賈瓊請絕人事。子曰:“不可。”請接人事。子曰:“不可。”瓊曰:“然 則奚若?”子曰:“莊以待之,信以從之。去者不追,來者不拒,泛如也。斯可 矣。”   文中子曰:“賈誼夭,孝文崩,則漢祚可見矣。”   子曰:“我未見謙而有怨,亢而無辱,惡而不彰者也。”   董常曰:“子之《十二策》奚稟也?”子曰:“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 道焉,此其稟也。”董常曰:“噫!三極之道,稟之而行,不亦煥乎?”子曰: “《十二策》若行于時,則《六經》不續矣。”董常曰:“何謂也?”子曰:“仰 以觀天文,俯以察地理,中以建人極。吾暇矣哉!其有不言之教,行而與萬物息 矣。”   文中子曰:“天下有道,聖人藏焉。天下無道,聖人彰焉。”董常曰:“願 聞其說。”子曰:“反一無跡,庸非藏乎?因貳以濟,能無彰乎?如有用我者, 當處於泰山矣。”董常曰:“將沖而用之乎?《易》不雲乎:易簡而天地之理得 矣。”   杜淹問七制之主。子曰:“有大功也。”問賈誼之道何如。子曰:“群疑亡 矣。”   或問楚元王。子曰:“惠人也。”問河間獻王。子曰:“智人也。”問東平 王蒼。子曰:“仁人也。”問東海王強。子曰:“義人也。保終榮寵,不亦宜矣?”   子曰:“婦人預事而漢道危乎,大臣均權而魏命亂矣,儲後不順而晉室墮矣。 此非天也,人謀不臧,咎矣夫?”

卷八  魏相篇   子謂魏相真漢相:“識兵略,達時令,遠乎哉!”   子曰:“孰謂齊文宣瞢而善楊遵彥也?謂孝文明,吾不信也。謂爾朱榮忠, 吾不信也。謂陳思王善讓也,能汙其跡,可謂遠刑名矣。人謂不密,吾不信也。”   董常問:“古者明而不視,聰而不聞,有是夫?”子曰:“又有圓而不同, 方而不礙,直而不抵,曲而不佞者矣。”常曰:“濁而不穢,清而不皎,剛而和, 柔而毅,可乎?”子曰:“出而不聲,隱而不沒,用之則成,舍之則全,吾與爾 有矣。”   子游馬頰之穀,遂至牛首之谿,登降信宿,從者樂。姚義、竇威進曰:“夫 子遂得潛乎?”子曰:“潛雖伏矣,亦孔之炤。”威曰:“聞朝廷有召子議矣。” 子曰:“彼求我則如不我得,執我仇讎亦不我力。”姚義曰:“其車既載,乃棄 爾輔。”竇威曰:“終逾絕險,曾是不意。”子喟然,遂歌《正月》終焉。既而 曰: “不可為矣。”   子曰:“《書》以辯事,《詩》以正性,《禮》以制行,《樂》以和德,《春秋 元經》以舉往,《易》以知來。先王之蘊盡矣。”   王孝逸曰:“惜哉!夫子不仕,哲人徒生矣。”賈瓊曰:“夫子豈徒生哉? 以萬古為兆人,五常為四國,三才九疇為公卿,又安用仕?”董常曰:“夫子以 《續詩》《續書》為朝廷,《禮論》《樂論》為政化,《贊易》為司命,《元經》為 賞罰。此夫子所以生也。”叔恬聞之曰:“孝悌為社稷,不言為宗廟,無所不知 為富貴,無所不極為死生。天下宗之,夫子之道足矣。”   賈瓊曰:“中山吳欽,天下之孝者也。其處家也,父兄欣欣然;其行事也, 父兄焦然,若無所據。”子曰:“吾黨之孝者異此:其處家也,父母晏然;其行 事也,父兄恬然,若無所思。”   裴嘉有婚會,薛方士預焉。酒中而樂作,方士非之而出。子聞之曰:“薛方 士知禮矣,然猶在君子之後乎?”   文中子曰:“《元經》有常也:所正以道,於是乎見義。《元經》有變也: 所行有適,於是乎見權。權義舉而皇極立矣。”   董常曰:“夫子《六經》,皇極之能事畢矣。”   文中子曰:“《春秋》,一國之書也。其以天下有國,而王室不尊乎?故約 諸侯以尊王政,以明天命之未改,此《春秋》之事也。《元經》,天下之書也。其 以無定國而帝位不明乎?征天命以正帝位,以明神器之有歸,此《元經》之事也。” 董常曰:“執小義妨大權,《春秋》《元經》之所罪與?”子曰:“斯謂皇之不極。”   禦河之役,子聞之曰:“人力盡矣。”   子居家,不暫舍《周禮》。門人問子。子曰:“先師以王道極是也,如有用 我,則執此以往。通也宗周之介子,敢忘其禮乎?”   子曰:“《周禮》其敵於天命乎?《春秋》,抗王而尊魯,其以周之所存乎? 《元經》抗帝而尊中國,其以天命之所歸乎?”   張玄素問禮。子曰:“直爾心,儼爾形,動思恭,靜思正。”問道。子曰: “禮得而道存矣。”玄素出,子曰:“有心乎禮也。夫禮有竊之而成名者,況躬 親哉!”   魏徵問君子之辯。子曰:“君子奚辯?而有時平為辯,不得已也,其猶兵乎?” 董常聞之曰:“君子有不言之辯,不殺之兵,亦時乎?”子曰:“誠哉!不知時, 無以為君子。”   文中子曰:“聞謗而怒者,讒之由也;見譽而喜者,佞之媒也。絕由去媒, 讒佞遠矣。”   子曰:“聞難思解,見利思避,好成人之美,可以立矣。”   子謂董常曰:“我未見勤者矣。蓋有焉,我未之見也。”   子曰:“年不豐,兵不息,吾已矣夫?”   子謂北山黃公善醫,先寢食而後針藥;汾陰侯生善筮,先人事而後說卦。   房玄齡問正主庇民之道。子曰:“先遺其身。”曰:“請究其說。”子曰: “夫能遺其身,然後能無私,無私然後能至公,至公然後以天下為心矣,道可行 矣。”玄齡曰:“如主何?”子曰:“通也不可究其說,蕭、張其猶病諸?噫! 非子所及,姑守爾恭,執爾慎,庶可以事人也。”   江都有變,子有疾,謂薛收曰:“道廢久矣,如有王者出,三十年而後禮樂 可稱也,斯已矣。”收曰:“何謂也?”子曰:“十年平之,十年富之,十年和 之,斯成矣。”   子曰:“早婚少娉,教人以偷;妾媵無數,教人以亂。且貴賤有等,一夫一 婦,庶人之職也。”   子謁見隋祖,一接而陳《十二策》,編成四卷。薛收曰:“辯矣乎!”董常 曰:“非辯也,理當然爾。”   房玄齡請習《十二策》,子曰:“時異事變,不足習也。”   虞世基遣使謂子曰:“盍仕乎?”子曰:“通有疾,不能仕也。”飲使者, 歌《小明》以送之。世基聞之曰:“吾特遊繒繳之下也,若夫子可謂冥冥矣。”   文中子曰:“問則對,不問則述,竊比我于仲舒。”   子曰:“吾不仕,故成業;不動,故無悔;不廣求,故得;不雜學,故明。”   文中子曰:“凝滯者,智之蝥也;忿憾者,仁之螣也;纖吝者,義之蠹也。”   子曰:“《元經》之專斷,蓋蘊於天命,吾安敢至哉?”董常聞之曰:“《元 經》之與天命,夫子而不至,其孰能至也?”   子謂竇威曰:“既冠讀《冠禮》,將婚讀《婚禮》,居喪讀《喪禮》,既葬讀 《祭禮》,朝廷讀《賓禮》,軍旅讀《軍禮》,故君子終身不違《禮》。”竇威曰: “仲尼言:不學《禮》,無以立。此之謂乎?”   子述《婚禮》。賈瓊曰:“今皆亡,又焉用續?”子曰:“瓊,爾無輕禮, 無諂俗,姑存之可也。”   子贊《易》至《觀卦》,曰:“可以盡神矣。”   子曰:“古者進賢退不肖,猶患不治;今則吾樂賢者而哀不賢者,如是寡怨, 猶懼不免。《詩》雲:惴惴小心,如臨空穀。”   子讀《說苑》。曰:“可以輔教矣。”   子之韓城,自龍門關先濟,賈瓊、程元後。關吏仇璋止之曰:“先濟者為誰? 吾視其顙頹如也,重而不元;目燦如也,澈而不瞬;口敦如也,閎而不張;鳳頸 龜背,須垂至腰,參如也。與之行,俯然而色卑;與之言,泛然而後應。浪驚拖 旋而不懼,是必有異人者也。吾聞之:天下無道,聖人藏焉,鞠躬守默,斯人殆 似也。”程元曰:“子知人矣。是王通者也。”賈瓊曰:“吾二人師之而不能去 也。”仇璋曰:“夫杖一德,乘五常,扶三才,控六藝,吾安得後而不往哉?” 遂舍職從于韓城。子謂賈瓊曰:“君子哉,仇璋也!比董常則不足,方薛收則有 餘。”   文中子曰:“吾聞禮于關生,見負樵者幾焉;正樂於霍生,見持竿者幾焉。 吾將退而求諸野矣。”   子曰:“多言不可與遠謀,多動不可與久處。吾願見偽靜詐儉者。”   賈瓊曰:“知善而不行,見義而不勸,雖有拱璧之迎,吾不入其門矣。”子 聞之曰:“強哉矯也!”   仇璋謂薛收曰:“子聞三有七無乎?”收曰:“何謂也?”璋曰:“無諾責, 無財怨,無專利,無苟說,無伐善,無棄人,無畜憾。”薛收曰:“請聞三有。” 璋曰:“有慈,有儉,有不為天下先。”收曰:“子及是乎?”曰:“此君子之 職也,璋何預焉?”子聞之曰:“唯其有之,是以似之。”   子曰:“君子先擇而後交,小人先交而後擇。故君子寡尤,小人多怨,良以 是夫?”   子曰:“君子不責人所不及,不強人所不能,不苦人所不好。夫如此,故免。 老聃曰:吾言甚易行,天下不能行。信哉!”   仇璋問:“君子有爭乎?”子曰:“見利爭讓,聞義爭為,有不善爭改。”   薛收問:“聖人與天地如何?”子曰:“天生之,地長之,聖人成之。故天 地立而《易》行乎其中矣。”   薛收問《易》。子曰:“天地之中非他也,人也。”收退而歎曰:“乃今知 人事修,天地之理得矣。”   子謂收曰:“我未見欲仁好義而不得者也。如不得,斯無性者也。”   子曰:“嚴子陵釣于湍石,爾朱榮控勒天下。故君子不貴得位。”   子曰:“火炎上而受制于水,水趨下而得志於火。故君子不欲多上人。”   子贊《易》至“山附於地剝”,曰:“固其所也,將安之乎?是以君子思以 下人。”   芮城府君讀《說苑》。子見之曰:“美哉,兄之志也!於以進物,不亦可乎?”   子之居,常湛如也。言必恕,動必義,與人款曲以待其會。故君子樂其道, 小人懷其惠。   叔恬曰:“凝于先王之道:行思坐誦,常若不及;臨事往來,常若無誨,道 果艱哉!”子曰:“吾亦然也。”叔恬曰:“天下惡直醜正,凝也獨安之乎?” 子悄然作色曰:“神之聽之,介爾景福。君子之于道也,死而後已。天不為人怨 諮而輟其寒暑,君子不為人之醜惡而輟其正直。然汝不聞《洪範》之言乎?平康 正直。夫如是,故全。今汝屑屑焉,三德無據,而心未樹也。無挺,無訐,無固, 無抵,斯之謂側僻。民用僣忒,無乃汝乎?”叔恬再拜而出。   仇璋進曰:“君子思以下人,直在其中與?”子笑而不答。薛收曰:“君子 樂然後笑,夫子何為不與其進也?”子曰:“唯狂克念,斯非樂乎?”   子謂仇璋、薛收曰:“非知之艱,行之惟艱。”

卷九  立命篇

  文中子曰:“命之立也,其稱人事乎?故君子畏之。無遠近高深而不應也, 無洪纖曲直而不當也。故歸之於天。《易》曰:乾道變化,各正性命。”   魏徵曰:“《書》雲:惠迪吉,從逆凶,惟影響。《詩》雲:不戢不難,受 福不那。彼交匪傲,萬福來求。其是之謂乎?”子曰:“徵其能自取矣。”董常 曰:“自取者其稱人邪?”子曰:“誠哉!惟人所召。”   賈瓊進曰:“敢問死生有命,富貴在天,何謂也?”子曰:“召之在前,命 之在後,斯自取也。庸非命乎?噫!吾未如之何也已矣。”瓊拜而出,謂程元曰: “吾今而後知元命可作,多福可求矣。”程元曰:“敬佩玉音,服之無斁。”   文中子曰:“度德而師,易子而教,今亡矣。”   子曰:“不以伊尹、周公之道康其國,非大臣也。不以霍光、諸葛亮之心事 其君者,皆具臣也。”   董常歎曰:“善乎,顏子之心也!三月不違仁矣。”子聞之曰:“仁亦不遠, 姑慮而行之,爾無苟羨焉。惟精惟一,誕先登於岸。”常出曰:“慮不及精,思 不及睿,焉能無咎?焉能不違?”   繁師玄聞董常賢,問賈瓊以齒。瓊曰:“始冠矣。”師玄曰:“籲!其幼達 也。”瓊曰:“夫子十五為人師焉。陳留王孝逸,先達之傲者也,然白首北面, 豈以年乎?瓊聞之:德不在年,道不在位。”   門人有問姚義:“孔庭之法,曰《詩》曰《禮》,不及四經,何也?”姚義 曰:“嘗聞諸夫子矣:《春秋》斷物,志定而後及也;《樂》以和,德全而後及也; 《書》以制法,從事而後及也;《易》以窮理,知命而後及也。故不學《春秋》, 無以主斷;不學《樂》,無以知和;不學《書》,無以議制;不學《易》,無以通 理。四者非具體不能及,故聖人後之,豈養蒙之具邪?”或曰:“然則《詩》《禮》 何為而先也?”義曰:“夫教之以《詩》,則出辭氣,斯遠暴慢矣;約之以《禮》, 則動容貌,斯立威嚴矣。度其言,察其志,考其行,辯其德。志定則發之以《春 秋》,於是乎斷而能變;德全則導之以樂,於是乎和而知節;可從事,則達之以 《書》,於是乎可以立制;知命則申之以《易》,於是乎可與盡性。若驟而語《春 秋》,則蕩志輕義;驟而語《樂》,則喧德敗度;驟而語《書》,則狎法;驟而語 《易》,則玩神。是以聖人知其必然,故立之以宗,列之以次。先成諸己,然後 備諸物;先濟乎近,然後形乎遠。亶其深乎!亶其深乎!”子聞之曰:“姚子得 之矣。”   子曰:“識寡於亮,德輕於才,斯過也已。”   子曰:“治亂,運也,有乘之者,有革之者。窮達,時也,有行之者,有遇 之者。吉凶,命也,有作之者,有偶之者。一來一往,各以數至,豈徒雲哉?”   遼東之役,天下治船。子曰:“林麓盡矣。帝省其山,其將何辭以對?”   或問《續經》。薛收、姚義告於子。曰:“使賢者非邪,吾將飾誠以請對; 愚者非邪,吾獨奈之何?”因賦《黍離》之卒章,入謂門人曰:“五交三釁,劉 峻亦知言哉!”   房玄齡問:“善則稱君,過則稱己,可謂忠乎?”子曰:“讓矣。”   杜如晦問政。子曰:“推爾誠,舉爾類;賞一以勸百,罰一以懲眾。夫為政 而何有?”如晦出,謂竇威曰:“讜人容其訐,佞人杜其漸,賞罰在其中。吾知 乎為政矣。”   文中子曰:“制命不及黃初,志事不及太熙,褒貶不及仁壽。”叔恬曰:“何 謂也?”子泫然曰:“仁壽、大業之際,其事忍容言邪?”   賈瓊問:“富而教之,何謂也?”子曰:“仁生於歉,義生於豐。故富而教 之,斯易也。古者聖王在上,田裡相距,雞犬相聞,人至老死不相往來,蓋自足 也。是以至治之代,五典潛,五禮措,五服不章。人知飲食,不知蓋藏;人知群 居,不知愛敬。上如標枝,下如野鹿。何哉?蓋上無為,下自足故也。”賈瓊曰: “淳漓樸散,其可歸乎?”子曰:“人能弘道,苟得其行,如反掌爾。昔舜、禹 繼軌而天下朴,夏桀承之而天下詐,成湯放桀而天下平,殷紂承之而天下陂,文、 武治而幽、厲散,文、景寧而桓、靈失。斯則治亂相易,澆淳有由。興衰資乎人, 得失在乎教。其曰太古不可複,是未知先王之有化也。《詩》《書》《禮》《樂》, 複何為哉?”董常聞之,謂賈瓊曰:“孔、孟雲亡,夫子之道行,則所謂綏之斯 來,動之斯和乎?孰雲淳樸不可歸哉?”   子曰:“以性制情者鮮矣。我未見處歧路而不遲回者。《易》曰:直方大, 不習,無不利。則不疑其所行也。”   竇威曰:“大哉,《易》之盡性也!門人孰至焉?”子曰:“董常近之。” 或問:“威與常也,何如?”子曰:“不知。”   子曰:“《大雅》或幾于道,蓋隱者也。默而成之,不言而信。”   或問陶元亮。子曰:“放人也。《歸去來》有避地之心焉。《五柳先生傳》, 則幾于閉關矣。”   子曰:“和大怨者必有餘怨,忘大樂者必有餘樂,天之道也。”   子曰:“氣為上,形為下,識都其中,而三才備矣。氣為鬼,其天乎?識為 神,其人乎?吾得之理性焉。”   薛收曰:“敢問天神人鬼,何謂也?周公其達乎?”子曰:“大哉,周公! 遠則冥諸心也。心者非他也,窮理者也。故悉本於天。推神于天,蓋尊而遠之也。 故以祀禮接焉。近則求諸己也。己者非他也,盡性者也。卒歸之人。推鬼于人, 蓋引而敬之也。故以饗禮接焉。古者觀盥而不薦,思過半矣。”薛收曰:“敢問 地祇。”子曰:“至哉!百物生焉,萬類形焉。示之以民,斯其義也。形也者, 非他也,骨肉之謂也。故以祭禮接焉。”收曰:“三者何先?”子曰:“三才不 相離也。措之事業,則有主焉。圜丘尚祀,觀神道也;方澤貴祭,察物類也;宗 廟用饗,懷精氣也。”收曰:“敢問三才之蘊。”子曰:“至哉乎問!夫天者, 統元氣焉,非止蕩蕩蒼蒼之謂也;地者,統元形焉,非止山川丘陵之謂也;人者, 統元識焉,非止圓首方足之謂也。乾坤之蘊,汝思之乎?”於是收退而學《易》。   子曰:“射以觀德,今亡矣。古人貴仁義,賤勇力。”   子曰:“棄德背義,而患人之不已親;好疑尚詐,而患人之不已信;則有之 矣。”   子曰:“君子服人之心,不服人之言;服人之言,不服人之身。服人之身, 力加之也。君子以義,小人以力。難矣夫!”   子曰:“太熙之後,天子所存者號爾。烏乎!索化列之以政,則蕃君比之矣。 《元經》何以不興乎?”   房玄齡謂薛收曰:“道之不行也必矣,夫子何營營乎?”薛收曰:“子非夫 子之徒歟?天子失道,則諸侯修之;諸侯失道,則大夫修之;大夫失道,則士修 之;士失道,則庶人修之。修之之道,從師無常,誨而不倦,窮而不濫,死而後 已。得時則行,失時則蟠。此先王之道所以續而不墜也,古者謂之繼時。《詩》 不雲乎: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如之何以不行而廢也?”玄齡惕然謝曰:“其 行也如是之遠乎?”

卷十  關朗篇

  或問關朗。子曰:“魏之賢人也。孝文沒而宣武立。穆公死,關朗退。魏之 不振有由哉!”   子曰:“中國失道,四夷知之。”魏徵曰:“請聞其說。”子曰:“《小雅》 盡廢,四夷交侵,斯中國失道也,非其說乎?”徵退謂薛收曰:“時可知矣。”   薛收問曰:“今之民胡無詩?”子曰:“詩者,民之情性也。情性能亡乎? 非民無詩,職詩者之罪也。”   姚義困於窶。房玄齡曰:“傷哉,窶也!盍請乎?”姚義曰:“古之人為人 請,猶以為舍讓也,況為己乎?吾不願。”子聞之曰:“確哉,義也!實行古之 道矣,有以發我也:難進易退。”   子曰:“雖邇言必有可察,求本則遠。”   王珪從子求《續經》。子曰:“叔父,通何德以之哉?”珪曰:“勿辭也。 當仁不讓于師,況無師乎?吾聞關朗之筮矣:積亂之後,當生大賢。世習《禮》 《樂》,莫若吾族。天未亡道,振斯文者,非子誰歟?”   魏徵問:“議事以制,何如?”子曰:“苟正其本,刑將措焉。如失其道, 議之何益?故至治之代,法懸而不犯,其次犯而不繁。故議事以制,噫!中代之 道也。如有用我,必也無訟乎?”   文中子曰:“平陳之後,龍德亢矣,而卒不悔。悲夫!”   子曰:“吾于《續書》《元經》也,其知天命而著乎?傷禮樂則述章、志, 正歷數則斷南北,感帝制而首太熙,尊中國而正皇始。”   文中子曰:“動失之繁,靜失之寡。”   子曰:“罪莫大於好進,禍莫大於多言,痛莫大于不聞過,辱莫大於不知恥。”   子曰:“天子之子,合冠而議封,知治而受職,古之道也。”   薛收問政于仲長子光。子光曰:“舉一綱,眾目張;弛一機,萬事墮。不知 其政也。”收告文中子。子曰:“子光得之矣。”   文中子曰:“不知道,無以為人臣,況君乎?”   子曰:“人不裡居,地不井受,終苟道也。雖舜、禹不能理矣。”   子曰:“政猛,寧若恩;法速,寧若緩;獄繁,甯若簡;臣主之際,其猜也 寧信。執其中者,惟聖人乎?”   子曰:“委任不一,亂之媒也;監察不止,奸之府也。”裴晞聞之曰:“左 右相疑,非亂乎?上下相伺,非奸乎?古謂之蛇豕之政。噫!亡秦之罪也。”   杜淹問隱。子曰:“非伏其身而不見也,時命大謬則隱其德矣。惟有道者能 之。故謂之退藏於密。”杜淹曰:“《易》之興也,天下其可疑乎,故聖人得以 隱?”子曰:“顯仁藏用,中古之事也。”淹曰:“敢問藏之之說。”子曰:“泯 其跡,掞其心,可以神會,難以事求,斯其說也。”又問道之旨。子曰:“非禮 勿動,非禮勿視,非禮勿聽。”淹曰:“此仁者之目也。”子曰:“道在其中矣。” 淹退謂如晦曰:“瞻之在前,忽然在後。信顏氏知之矣。”   文中子曰:“四民不分,五等不建,六官不職,九服不序,皇墳帝典不得而 識矣。不以三代之法統天下,終危邦也。如不得已,其兩漢之制乎?不以兩漢之 制輔天下者,誠亂也已。”   文中子曰:“仲尼之述,廣大悉備,曆千載而不用,悲夫!”仇璋進曰:“然 夫子今何勤勤於述也?”子曰:“先師之職也,不敢廢。焉知後之不能用也?是 藨是蒨,則有豐年。”   子謂薛收曰:“元魏已降,天下無主矣。開皇九載,人始一。先人有言曰: 敬其事者大其始,慎其位者正其名。此吾所以建議于仁壽也。陛下真帝也,無踵 偽亂,必紹周、漢。以土襲火,色尚黃,數用五,除四代之法,以乘天命。千載 一時,不可失也。高祖偉之而不能用,所以然者,吾庶幾乎周公之事矣。故《十 二策》何先?必先正始者也。”   魏永為龍門令,下車而廣公舍。子聞之曰:“非所先也。勞人逸己,胡甯是 營?”永遽止以謝子。   子曰:“不勤不儉,無以為人上也。”   門人竇威、賈瓊、姚義受《禮》,溫彥博、杜如晦、陳叔達受《樂》,杜淹、 房喬、魏徵受《書》,李靖、薛方士、裴晞、王珪受《詩》,叔恬受《元經》,董 常、仇璋、薛收、程元備聞《六經》之義。凝常聞:不專經者,不敢以受也。經 別有說,故著之。   太原府君曰:“文中子之教,不可不宣也。日月逝矣,不可便文中之後不達 於茲也。召三子而教之《略例》焉。”   太原府君曰凝,當居,栗如也,子弟非公服不見,閨門之內若朝廷焉。昔文 中子曰:“賢者,凝也,權則未,而可與立矣。”府君再拜曰:“謹受教。”非 禮不動終身焉。貞觀中,起家監察禦史,劾奏侯君集有無君之心。及退,則鄉党 以穆。禦家以四教:勤、儉、恭、恕;正家以四禮:冠、婚、喪、祭。三年之畜 備,則散之親族。聖人之書及公服禮器不假。垣屋什物必堅樸,曰“無苟費也”; 門巷果木必方列,曰“無苟亂也”。事寡嫂以恭順著,與人不瑽曲,不受遺。非 其力,非其祿,未嘗衣食。饗食之禮無加物焉,曰“及禮可矣”;居家不肉食, 曰“無求飽”;一布被二十年不易,曰“無為費天下也”。鄉人有誣其稅者,一 歲再輸,臨官計日受俸。年逾七十,手不輟經。親朋有非義者,必正之,曰:“面 譽背毀,吾不忍也。”群居縱言,未嘗及人之短。常有不可犯之色,故小人遠焉。   杜淹曰:“《續經》其行乎?”太原府君曰:“王公大人最急也。先王之道, 布在此矣。天下有道,聖人推而行之;天下無道,聖人述而藏之。所謂流之斯為 川焉,塞之斯為淵焉。升則雲,施則雨,潛則潤,何往不利也。”   太原府君曰:“夫子得程、仇、董、薛而《六經》益明。對問之作,四生之 力也。董、仇早歿,而程、薛繼殂。文中子之教,其未作矣。嗚呼!以俟來哲。”

附錄

敘篇   文中子之教,繼素王之道,故以《王道篇》為首。古先聖王,俯仰二儀必合 其德,故次之以《天地篇》。天尊地卑,君臣立矣,故次之以《事君篇》。事君法 天,莫如周公,故次之以《周公篇》。周公之道,蓋神乎《易》中,故次之以《問 易篇》。《易》者,教化之原也。教化莫大乎禮樂,故次之以《禮樂篇》。禮樂彌 文著明則史,故次之以《述史篇》。興文立制,燮理為大,惟魏相有焉,故次之 以《魏相篇》。夫陰陽既燮,則理性達矣。窮理盡性以至於命,故次之以《立命 篇》。通性命之說者,非《易》安能至乎?關氏,《易》之深者也,故次之《關朗 篇》終焉。

文中子世家(杜淹撰)

  文中子,王氏,諱通,字仲淹。   其先漢征君霸,潔身不仕。十八代祖殷,雲中太守,家于祁,以《春秋》《周 易》訓鄉里,為子孫資。十四代祖述,克播前烈,著《春秋義統》,公府辟不就。 九代祖寓,遭湣、懷之難,遂東遷焉。寓生罕,罕生秀,皆以文學顯。秀生二子, 長曰玄謨,次曰玄則;玄謨以將略升,玄則以儒術進。   玄則字彥法,即文中子六代祖也,仕宋,曆太僕、國子博士,常歎曰:“先 君所貴者禮樂,不學者軍旅,兄何為哉?”遂究道德,考經籍,謂功業不可以小 成也,故卒為洪儒;卿相不可以苟處也,故終為博士,曰先師之職也,不可墜, 故江左號王先生,受其道曰王先生業。於是大稱儒門,世濟厥美。先生生江州府 君煥,煥生虯。虯始北事魏,太和中為並州刺史,家河汾,曰晉陽穆公。穆公生 同州刺史彥,曰同州府君。彥生濟州刺史,一曰安康獻公。安康獻公生銅川府君, 諱隆,字伯高,文中子之父也,傳先生之業,教授門人千余。隋開皇初,以國子 博士待詔雲龍門。時國家新有揖讓之事,方以恭儉定天下。帝從容謂府君曰:“朕 何如主也?”府君曰:“陛下聰明神武,得之於天,發號施令,不盡稽古,雖負 堯、舜之姿,終以不學為累。”帝默然曰:“先生朕之陸賈也,何以教朕?”府 君承詔著《興衰要論》七篇。每奏,帝稱善,然未甚達也。府君出為昌樂令,遷 猗氏、銅川,所治著稱,秩滿退歸,遂不仕。   開皇四年,文中子始生。銅川府君筮之,遇《坤》之《師》,獻兆於安康獻 公,獻公曰:“素王之卦也、何為而來?地二化為天一,上德而居下位,能以眾 正,可以王矣。雖有君德,非其時乎?是子必能通天下之志。”遂名之曰通。   開皇九年,江東平。銅川府君歎曰:“王道無敘,天下何為而一乎?”文中 子侍側十歲矣,有憂色曰:“通聞,古之為邦,有長久之策,故夏、殷以下數百 年,四海常一統也。後之為邦,行苟且之政,故魏、晉以下數百年,九州無定主 也。上失其道,民散久矣。一彼一此,何常之有?夫子之歎,蓋憂皇綱不振,生 人勞於聚斂而天下將亂乎?”銅川府君異之曰:“其然乎?”遂告以《元經》之 事,文中子再拜受之。   十八年,銅川府君宴居,歌《伐木》,而召文中子。子矍然再拜:“敢問夫 子之志何謂也?”銅川府君曰:“爾來!自天子至庶人,未有不資友而成者也。 在三之義,師居一焉,道喪已來,斯廢久矣,然何常之有?小子勉旃,翔而後集。” 文中子於是有四方之志。蓋受《書》于東海李育,學《詩》于會稽夏琠,問《禮》 于河東關子明,正《樂》于北平霍汲,考《易》于族父仲華,不解衣者六歲,其 精志如此。   仁壽三年,文中子冠矣,慨然有濟蒼生之心,西游長安,見隋文帝。帝坐太 極殿召見,因奏《太平策》十有二,策尊王道,推霸略,稽今驗古,恢恢乎運天 下於指掌矣。帝大悅曰:“得生幾晚矣,天以生賜朕也。”下其議於公卿,公卿 不悅。時將有蕭牆之釁,文中子知謀之不用也,作《東征之歌》而歸,曰:“我 思國家兮,遠遊京畿。忽逢帝王兮,降禮布衣。遂懷古人之心乎,將興太平之基。 時異事變兮,志乖願違。籲嗟!道之不行兮,垂翅東歸。皇之不斷兮,勞身西飛。” 帝聞而再征之,不至。四年,帝崩。   大業元年,一征又不至,辭以疾。謂所親曰:“我周人也,家于祁。永嘉之 亂,蓋東遷焉,高祖穆公始事魏。魏、周之際,有大功于生人,天子錫之地,始 家於河汾,故有墳隴於茲四代矣。茲土也,其人憂深思遠,乃有陶唐氏之遺風, 先君之所懷也。有敝廬在茅簷,土階撮如也。道之不行,欲安之乎?退志其道而 已。”乃續《詩》《書》,正《禮》《樂》,修《元經》,贊《易》道,九年而六經 大就。門人自遠而至。河南董常,太山姚義,京兆杜淹,趙郡李靖,南陽程元, 扶風竇威,河東薛收,中山賈瓊,清河房玄齡,巨鹿魏徵,太原溫大雅,潁川陳 叔達等,咸稱師北面,受王佐之道焉。如往來受業者,不可勝數,蓋千餘人。隋 季,文中子之教興於河汾,雍雍如也。   大業十年,尚書召署蜀郡司戶,不就。十一年以著作郎、國子博士徵,並不 至。   十三年,江都難作。子有疾,召薛收,謂曰:“吾夢顏回稱孔子之命曰:歸 休乎?殆夫子召我也。何必永厥齡?吾不起矣。”寢疾七日而終。門弟子數百人 會議曰:“吾師其至人乎?自仲尼已來,未之有也。《禮》:男子生有字,所以昭 德;死有諡,所以易名。夫子生當天下亂,莫予宗之,故續《詩》《書》,正《禮》 《樂》,修《元經》,贊《易》道,聖人之大旨,天下之能事畢矣。仲尼既沒,文 不在茲乎?《易》曰:‘黃裳元吉,文在中也。’請諡曰文中子。”絲麻設位, 哀以送之。禮畢,悉以文中子之書還于王氏。《禮論》二十五篇,列為十卷。《樂 論》二十篇,列為十卷。《續書》一百五十篇,列為二十五卷。《續詩》三百六十 篇,列為十卷。《元經》五十篇,列為十五卷。《贊易》七十篇,列為十卷。並未 及行。遭時喪亂,先夫人藏其書於篋笥,東西南北,未嘗離身。大唐武德四年, 天下大定,先夫人返于故居,又以書授于其弟凝。   文中子二子,長曰福郊,少曰福畤。

錄唐太宗與房魏論禮樂事

  大唐龍飛,宇內樂業,文中子之教未行于時,後進君子鮮克知之。   貞觀中,魏文公有疾,仲父太原府君問候焉,留宿宴語,中夜而歎。太原府 君曰:“何歎也?”魏公曰:“大業之際,徵也嘗與諸賢侍文中子,謂徵及房、 杜等曰:‘先輩雖聰明特達,然非董、薛、程、仇之比,雖逢明王必愧禮樂。’ 徵于時有不平之色,文中子笑曰:‘久久臨事,當自知之。’及貞觀之始,諸賢 皆亡,而徵也、房、李、溫、杜獲攀龍鱗,朝廷大議未嘗不參預焉。上臨軒謂群 臣曰:‘朕自處蕃邸,及當宸極,卿等每進諫正色,鹹雲:嘉言良策,患人主不 行,若行之,則三皇不足四,五帝不足六。朕誠虛薄,然獨斷亦審矣。雖德非徇 齊,明謝濬哲,至於聞義則服,庶幾乎古人矣。諸公若有長久之策,一一陳之, 無有所隱。’房、杜等奉詔舞蹈,讚揚帝德。上曰:‘止。’引群公內宴。酒方 行,上曰:‘設法施化,貴在經久。秦、漢已下,不足襲也。三代損益,何者為 當?卿等悉心以對,不患不行。’是時群公無敢對者,徵在下坐,為房、杜所目, 因越席而對曰:‘夏、殷之禮既不可詳,忠敬之化,空聞其說。孔子曰:周監二 代,鬱鬱乎文哉!吾從周。《周禮》,公旦所裁,《詩》《書》,仲尼所述,雖綱紀 頹缺,而節制具焉。荀、孟陳之于前,董、賈伸之於後,遺談餘義,可舉而行。 若陛下重張惶墳,更造帝典,則非駑劣所能議及也。若擇前代憲章,發明王道, 則臣請以《周典》唯所施行。’上大悅。翌日,又召房、杜及徵俱入,上曰:‘朕 昨夜讀《周禮》,真聖作也。首篇雲:“惟王建國,辨方正位,體國經野,設官 分職,以為人(民)極。”誠哉深乎!’良久謂徵曰:‘朕思之,不井田、不封建、 不肉刑而欲行周公之道,不可得也。大《易》之義,隨時順人。周任有言:陳力 就列。若能一一行之,誠朕所願,如或不及,強希大道,畫虎不成,為將來所笑, 公等可盡慮之。’因詔宿中書省,會議數日,卒不能定,而徵尋請退。上雖不復 揚言,而閑宴之次謂徵曰:‘禮壞樂崩,朕甚憫之。昔漢章帝眷眷于張純,今朕 急急於卿等,有志不就,古人攸悲。’徵跪奏曰:‘非陛下不能行。蓋臣等無素 業爾,何愧如之?然漢文以清靜富邦家,孝宣以章程練名實,光武責成委吏,功 臣獲全,肅宗重學尊師,儒風大舉,陛下明德獨茂,兼而有焉,雖未冠三代,亦 千載一時。惟陛下雖休勿休,則禮樂度數,徐思其宜,教化之行,何慮晚也?’ 上曰:‘時難得而易失,朕所以遑遑也。卿退,無有後言。’徵與房、杜等並慚 栗,再拜而出。房謂徵曰:‘玄齡與公竭力輔國,然言及禮樂,則非命世大才, 不足以望陛下清光矣。’昔文中子不以《禮》《樂》賜予,良有以也。向使董、 薛在,適不至此。噫!有元首無股肱,不無可歎也。”   十七年,魏公薨,太原府君哭之慟。十九年,授餘以《中說》,又以魏公之 言告予,因敘其事。時貞觀二十年,九月記。

東皋子答陳尚書書(王福畤撰)

  東皋先生,諱績,字無功,文中子之季弟也。棄官不仕,耕於東皋,自號東 皋子。   貞觀初,仲父太原府君為監察禦史,彈侯君集,事連長孫太尉,由是獲罪。 時杜淹為御史大夫,密奏仲父直言,非辜。於是太尉與杜公有隙,而王氏兄弟皆 抑而不用矣。   季父與陳尚書叔達相善。陳公方撰《隋史》,季父持《文中子世家》與陳公 編之。陳公亦避太尉之權,藏而未出,重重作書遺季父,深言勤懇。季父答書。 其略曰:   亡兄昔與諸公遊,其言皇王之道,至矣。僕與仲兄侍側,頗聞大義。亡兄曰: “吾周之後也,世習禮樂,子孫當遇王者得申其道,則儒業不墜,其天乎?其天 乎?”時魏文公對曰:“夫子有後矣,天將啟之,徵也儻逢明主,願翼其道,無 敢忘之。”   及仲兄出胡蘇令,杜大夫嘗于上前言其樸忠。太尉聞之怒,而魏公適入奏事, 見太尉,魏公曰:“君集之事果虛邪?禦史當反其坐果實邪?太尉何疑焉?”於 是意稍解。然杜與仲父抗志不屈,魏公亦退朝默然。其後君集果誅,且吾家豈不 幸而為多言見窮乎?抑天實未啟其道乎?   僕今耕于野有年矣,無一言以裨于時,無一勢以托其跡,沒齒東皋,醉醒自 適而已。然念先文中之述作,門人傳受升堂者半在廊廟,《續經》及《中說》未 及講求而行。嗟乎!足下知心者顧僕何為哉?願記亡兄之言,庶幾不墜,足矣。 謹錄《世家》既去,餘在福郊,面悉其意。幸甚,幸甚!

錄關子明事

  關朗字子明,河東解人也。有經濟大器,妙極占算,浮沈鄉里,不求官達。   太和末,余五代祖穆公封晉陽,尚書署朗為公府記室。穆公與談《易》,各 相嘆服。穆公謂曰:“足下奇才也,不可使天子不識。”入言于孝文帝,帝曰: “張彝、郭祚嘗言之,朕以蔔算小道,不之見爾。”穆公曰:“此人道微言深, 殆非彝、祚能盡識也。”詔見之,帝問《老》《易》,朗寄發明玄宗,實陳王道, 諷帝慈儉為本,飾之以刑政禮樂。帝嘉歎,謂穆公曰:“先生知人矣。昨見子明, 管、樂之器,豈占算而已!”穆公再拜對曰:“昔伊尹負鼎幹成湯,今子明假占 算以謁陛下,臣主感遇,自有所因,後宜任之。”帝曰:“且與卿就成筮論。” 既而頻日引見,際暮而出。會帝有烏丸之役,敕子明隨穆公出鎮並州,軍國大議 馳驛而聞,故穆公《易》筮,往往如神。   先是穆公之在江左也,不平袁粲之死,恥食齊粟,故蕭氏受禪而穆公北奔, 即齊建元元年,魏太和三年也,時穆公春秋五十二矣。奏事曰:“大安四載,微 臣始生。”蓋宋大明二年也。既北遊河東,人莫之知,惟盧陽烏深奇之,曰:“王 佐才也。”太和八年,征為秘書郎,遷給事黃門侍郎,以謂孝文有康世之意,而 經制不立,從容閑宴,多所奏議,帝虛心納之。遷都雒邑,進用王蕭,由穆公之 潛策也。又薦關子明,帝亦敬服,謂穆公曰:“嘉謀長策,勿慮不行,朕南征還 日,當共論道,以究治體。”穆公與朗欣然相賀曰:“千載一時也。”俄帝崩, 穆公歸洛,逾年而薨,朗遂不仕。同州府君師之,受《春秋》及《易》,共隱臨 汾山。   景明四年,同州府君服闋援琴,切切然有憂時之思,子明聞之曰:“何聲之 悲乎?”府君曰:“彥誠悲先君與先生有志不就也。”子明曰:“樂則行之,憂 則違之。”府君曰:“彥聞:治亂損益,各以數至,苟推其運,百世可知,願先 生以筮一為決之,何如?”子明曰:“占算幽微,多則有惑,請命蓍,卦以百年 為斷。” 府君曰:“諾。”   於是揲蓍布卦,遇《夬》之《革》(兌上乾下)(兌上離下),舍蓍而歎曰: “當今大運,不過二再傳爾。從今甲申,二十四歲戊申,大亂而禍始,宮掖有蕃 臣秉政,世伏其強,若用之以道,則桓文之舉也;如不以道,臣主俱屠地。”府 君曰:“其人安出?”朗曰:“參代之墟,有異氣焉,若出,其在並之郊乎?” 府君曰:“此人不振,蒼生何屬?”子曰:“當有二雄舉而中原分。”府君曰: “各能成乎?”朗曰:“我隙彼動,能無成乎?若無賢人扶之,恐不能成。”府 君曰: “請刻其歲。”朗曰:“始於甲寅,卒於庚子,天之數也。”府君曰:“何 國先亡?”朗曰:“不戰德而用詐權,則舊者先亡也。”府君曰:“其後如何?” 朗曰: “辛醜之歲,有恭儉之主,起布衣而並六合。”府君曰:“其東南乎?” 朗曰:“必在西北。平大亂者未可以文治,必須武定。且西北用武之國也。東南 之俗,其弊也剽;西北之俗,其興也勃。又況東南,中國之舊主也?中國之廢久 矣。天之所廢,孰能興之?”府君曰:“東南之歲可刻乎?”朗曰:“東南運曆, 不出三百,大賢大聖,不可卒遇,能終其運,所幸多矣。且辛醜,明王當興,定 天下者不出九載。己酉,江東其危乎?”府君曰:“明王既興,其道若何?”朗 曰:“設有始有卒,五帝三王之化複矣。若非其道,則終驕亢,而晚節末路,有 桀、紂之主出焉。先王之道墜地久矣,苛化虐政,其窮必酷。故曰:大軍之後, 必有凶年;積亂之後,必有凶主。理當然也。”府君曰:“先王之道竟亡乎?” 朗曰:“何謂亡也?夫明王久曠,必有達者生焉。行其典禮,此三才五常之所系 也。孔子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故王道不能亡也。”府君曰:“請推其數。” 朗曰:“乾坤之策,陰陽之數,推而行之,不過三百六十六,引而伸之,不過三 百八十四,天之道也。噫,朗聞之,先聖與卦象相契,自魏已降,天下無真主, 故黃初元年庚子,至今八十四年,更八十二年丙午,三百六十六矣,達者當生。 更十八年甲子,其與王者合乎?用之則王道振,不用,洙泗之教修矣。”府君曰: “其人安出?”朗曰:“其唐晉之郊乎?昔殷後不王而仲尼生周,周後不王,則 斯人生晉。夫生於周者,周公之餘烈也;生於晉者,陶唐之遺風也。天地冥契, 其數自然。”府君曰:“厥後何如?”朗曰:“自甲申至甲子,正百年矣。過此 未或知也。”   府君曰:“先生說卦,皆持二端。”朗曰:“何謂也?”府君曰:“先生每 及興亡之際,必曰‘用之以道,輔之以賢,未可量也’,是非二端乎?”朗曰: “夫象生有定數,吉凶有前期,變而能通,故治亂有可易之理。是以君子之于《易》, 動則觀其變而玷其占,問之而後行,考之而後舉,欲令天下順時而進,知難而退, 此占算所以見重于先王也。故曰:危者使平,易者使頌,善人少惡人多,暗主眾 明君寡。堯舜繼禪,歷代不逢;伊周復辟,近古亦絕,非運之不可變也,化之不 可行也?道悠世促,求才實難。或有臣而無君,或有君而無臣,故全之者鮮矣。 仲尼曰: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此有臣而無君也。章帝曰:堯作《大章》, 一夔足矣。此有君而無臣也。是以文武之業,遂淪于仲尼;禮樂之美,不行于章 帝。治亂之漸必有厥由,而興廢之成終罕所遇。《易》曰:功業見乎變。此之謂 也。何謂無二端!”府君曰:“周公定鼎於郟、鄏,蔔世三十,蔔年八百,豈亦 二端乎?”朗曰:“聖人輔相天地,準繩陰陽,恢皇綱,立人極,修策迥馭,長 羅遠羈,昭治亂于未然,算成敗於無兆,固有不易之數,不定之期。假使庸主守 之,賊臣犯之,終不促已成之期,幹未衰之運。故曰:周德雖衰,天命未改。聖 人知明王賢相不可必遇,聖謀睿策有時而弊,故考之典禮,稽之龜策,即人事以 申天命,懸歷數以示將來。或有已盛而更衰,或過算而不及,是故聖人之法所可 貴也。向使明王繼及,良佐踵武,則當億萬斯年與天無極,豈止三十世八百年而 已哉?過算餘年者,非先王之功,即桓、文之力也。天意人事,豈徒然哉?”府 君曰:“龜策不出聖謀乎?” 朗曰:“聖謀定將來之基,龜策告未來之事,遞 相表裡,安有異同?”府君曰:“大哉人謨!”朗曰:“人謀所以安天下也。夫 天下大器也,置之安地則安,置之危地則危,是以平路安車,狂夫審乎難覆;乘 奔馭朽,童子知其必危,豈有《周禮》既行,歷數不延乎八百;秦法既立,宗祧 能逾乎二世?噫!天命人事,其同歸乎?”   府君曰:“先生所刻治亂興廢果何道也?”朗曰:“文質遞用,勢運相乘。 稽損益以驗其時,百代無隱;考龜策而研其慮,千載可知。未之思歟?夫何遠之 有?”   府君蹶然驚起,因書策而藏之,退而學《易》。蓋王氏《易》道,宗於朗焉。   其後,宣武正始元年歲次甲申,至孝文永安元年二十四歲戊申,而胡後作亂, 爾朱榮起並州,君臣相殘,繼踵屠地。及周齊分霸,卒並於西,始於甲寅,終於 庚子,皆如其言。明年辛醜歲,隋高祖受禪,果以恭儉定天下。開皇元年,安康 獻公老於家,謂銅川府君曰:“關生殆聖矣,其言未來,若合符契。”   開皇四年,銅川夫人經山梁,履巨石而有娠,既而生文中子,先丙午之期者 二載爾。獻公筮之曰:“此子當知矣。”開皇六年丙午,文中子知《書》矣,厥 聲載路。九年己酉,江東平,高祖之政始迨。仁壽四年甲子,文中子謁見高祖, 而道不行,大業之政甚於桀、紂。於是文中子曰:“不可以有為矣。”遂退居汾 陽,續《詩》《書》,論禮樂。江都失守,文中寢疾,歎曰:“天將啟堯舜之運, 而吾不遇焉,嗚呼!此關先生所言皆驗也。”

王氏家書雜錄(王福畤撰)

  太原府君,諱凝,字叔恬,文中子亞弟也。貞觀初,君子道亨,我先君門人 布在廊廟,將播厥師訓,施于王道,遂求其書于仲父。仲父以編寫未就不之出, 故六經之義代莫得聞。   仲父釋褐,為監察禦史。時御史大夫杜淹謂仲父曰:“子聖賢之弟也,有異 聞乎?”仲父曰:“凝忝同氣,昔亡兄講道河汾,亦嘗預於斯,然六經之外無所 聞也。”淹曰:“昔門人咸存記焉,蓋薛收、姚義綴而名曰《中說》。茲書,天 下之昌言也,微而顯,曲而當,旁貫大義,宏闡教源。門人請問之端,文中行事 之跡,則備矣。子盍求諸家?”仲父曰:“凝以喪亂以來,未遑及也。”退而求 之,得《中說》一百餘紙,大底雜記不著篇目,首卷及序則蠹絕磨滅,未能詮次。   會仲父黜為胡蘇令,歎曰:“文中子之教不可不宣也,日月逝矣,歲不我與。” 乃解印而歸,大考六經之,而繕錄焉。《禮論》《樂論》各亡其五篇,《續詩》《續 書》各亡《小序》,推《元經》《贊易》具存焉,得六百六十五篇,勒成七十五卷, 分為六部,號曰“王氏六經”。仲父謂諸子曰:“大哉兄之述也,以言乎皇綱帝 道,則大明矣,以言乎天地之間,則無不至焉。自春秋以來,未有若斯之述也。” 又謂門人曰:“不可使文中之後不達於茲也。”乃召諸子而授焉。   貞觀十六年,餘二十一歲,受六經之義;三年,頗通大略。嗚呼!小子何足 以知之,而有志焉。   十九年,仲父被起為洛州錄事,又以《中說》授餘曰:“先兄之緒言也。” 餘再拜曰:“《中說》之為教也,務約致深,言寡理大,其比方《論語》之記乎? 孺子奉之,無使失墜。”   余因而辨類分宗,編為十編,勒成十卷,其門人弟子姓字本末,則訪諸紀牒, 列於外傳,以備宗本焉。且《六經》《中說》,於以觀先君之事業,建義明道,垂 則立訓,知文中子之所為者,其天乎?年序浸遠,朝廷事異,同志淪殂,帝閽攸 邈,文中子之教抑而未行,籲可悲哉!空傳子孫以為素業雲爾。時貞觀二十三年 正月序。